鼻槁是指以鼻内干燥、黏膜萎缩,甚或鼻腔宽大为特征的慢性鼻病。相当于西医学的干燥性鼻炎、萎缩性鼻炎。笔者辨证应用补中益气法治疗鼻槁,疗效较佳。   病例:朱某,男,30岁,教师。   主证:鼻内干燥,自觉鼻塞鼻流少量黄脓涕。一年来,经常头痛头昏,香臭不辨,脓涕呈腥臭气味。形体消瘦,纳差腹胀少气无力,易困倦,面色萎黄舌质淡,苔白,脉缓弱。   检查:鼻黏膜色淡,鼻甲严重萎缩,鼻腔宽大,鼻内肌膜干燥不荣,鼻道内见干性涕附着。   诊断:鼻槁,证属脾胃虚弱湿热熏蒸。   治疗:健脾益气,清热去湿化浊。   方药:补中益气汤泻白散加减。陈皮6克,白术党参茯苓白芍当归各12克,柴胡升麻各3克,黄芪桑白皮地骨皮熟地各15克,茵陈路路通各20克,蒲公英30克,甘草3克。12剂,水煎服,每日2次。   外用自制鼻炎灵滴鼻,每日3次。   按:鼻槁一词,首见于《灵枢》,其曰:“皮寒热者,不可附席,毛发焦,鼻槁腊,不得汗。”鼻为肺窍,脾乃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且脾土肺金之母,肺气的充实有赖于脾气的输布,脾主运化水湿,主升清,主肌肉,这些生理功能都与鼻密切相关。   脾气虚弱,气血化生不足则鼻肌失养,鼻内干燥;脾虚湿盛,湿郁化热循经熏蒸鼻窍则鼻涕腥臭、干残留;清不升、浊不降则清窍不利,可使鼻塞不利,不闻香臭、头痛头昏。   治当健脾益气,清热去湿化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健脾益肺;泻白散宣清肺气茵陈蒲公英以清利湿热。脾运健,气血充,湿热去,清气升,则鼻肌得养,诸症自愈。   本病属慢性疾患,若久病不愈,则易夹击瘀,可在辨证基础上,酌加活血化瘀之品,以助活血通络、化瘀生肌。(赵彦秋)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