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拼音Q)第三篇


  清热解表


治疗学术语。

①用辛凉解表药治疗风温表证,症见发热,微恶风寒,无汗或有汗不畅,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尖红,苔薄黄,脉浮数等。代表方剂银翘散

②属表里双解法。适用于里热较重而表证较轻的治法。症见高热、心烦口渴、微恶风寒、少汗或无汗便秘尿黄、苔黄白而干,脉滑数等,代表方剂如三黄石膏汤。

  清热化湿


治疗学术语。系祛湿法之一。治疗湿热病邪互结中、上焦的方法。症见胸闷腹胀、胃纳不受、头痛身重、午后身热口苦咽喉痛、小便黄赤舌苔黄腻、脉濡数等湿热证候,多用甘露消毒丹茵陈蒿汤之类加减治疗。

  清热法


清法条。

  清气凉营


同气营两清。详该条。

  清气分热


治疗学术语。指清解气分热邪的方法。通常分辛凉清气苦寒清气。详各条。

  清气


①指水谷精华的稀薄精微部分,与浊气相对。《灵枢·动输》:“胃为五脏六腑之海,其清气上注于肺。”

②即清气分热。详该条。《温热论》:“到气才可清气。”

③指秋令清肃寒凉之气。《素问·五常政大论》:“秋气劲切,甚则肃杀,清气大至,草木凋零。”

  清脓血


证名。大便下脓血。见《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脉数而渴者,今自愈。设不差,必清脓血,以有热故也。”《伤寒论辨证广注》卷十:“清、圊同,厕也。言如厕所之下者,皆脓血也。”详见便脓血脓血痢条。

  清明


①寒凉而晴朗。指秋令的自然气候景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金发而清明。”

②二十四节气之一。

  清谧


凉爽宁静。形容秋时气候和自然万物停止生发的景象。《素问·气交变大论》:“西方生燥……其政清谧,其政凝肃。”

  清络保阴


治疗学术语。系清法之一。清肺热而保肺阴的治法。多用于暑伤肺经,发汗以后,诸热皆退,但见咳而无痰,咳声清高者,是肺络中仍有热,肺阴易于受灼。可用清络饮甘草桔梗甜杏仁麦冬知母等。

  清凉透邪


温病治法之一。见《时病论》。适用于温病初起,通过用寒凉解毒药物透邪于外,诸证随汗而解。症见发热、口渴、小便黄、无汗、苔黄、脉数,可用鲜芦根石膏连翘竹叶淡豆豉绿豆皮等。

  清里热


小儿神奇外治法之一。出《幼幼集成》。用鸡蛋一枚,去黄取清,以碗盛之,入麻油,再加雄黄细末一钱搅匀,复以妇人乱发一团,蘸染蛋清,于小儿胃口拍之。寒天以火烘暖,不可冷用。自胸口拍至脐轮止,须拍半时之久。仍以头发敷于胸口,以布扎之,约40分钟,取下不用。滋阴退热,拔毒凉肌。适用于小儿发热二、三日,邪已入里,或乳食停滞,内成郁热,其候五心烦躁,睡卧不宁,口渴多啼,胸满气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等内热证。

  清里法


小儿推拿方法名。《幼幼集成》卷三:“小儿发热至二、三日,邪已入里,或乳食停滞,内成郁热,其候五心烦热、睡卧不宁、口渴多啼、胸满气急、面赤唇焦、大小便秘,此为内热。以鸡蛋一枚,去黄取清,以碗盛之,入麻油约与蛋等,再加雄黄细末一钱,搅极匀,复以妇女乱发一团,蘸染蛋清,于小儿胃口拍之。寒天以火烘暖,不可冷用。自胸口拍至脐轮止,须拍半时之久。仍以头发敷于胃口,以布扎之,一炷香久,取下不用。一切诸热,皆能退去。盖蛋清能滋阴退热;麻油雄黄拔毒凉肌故也。此身有热者用之,倘身无热,惟啼哭焦烦、神志不安者,不必蛋清,专以麻油雄黄乱发拍之,仍敷胃口;即时安卧。此法多救危险之症。”

  清冷渊


经穴名。出《针灸甲乙经》。《千金要方》作清冷泉。属手少阳三焦经。在臂外侧,屈肘,当肘尖直上2寸,即天井上1寸。布有臂背侧皮神经,桡神经肌支和中侧副动、静脉末支。主治头痛项强目黄,肩臂痛等。直刺0.5-1寸。艾炷灸3-5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清冷泉


经穴别名。即清冷渊。见该条。

  清厥


病状名。指清冷气逆;足逆冷。《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大腹小腹痛清厥意不乐。”王冰注:“清,谓气清冷。厥阴气逆也。”《素问·气交变大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王冰注:“清厥,指足逆冷也。”

  清净之府


即胆。因胆所贮藏的胆汁清而不浊,故名。语出《难经·三十五难》。

  清净廓


眼的八廊名称之一。系据相应脏腑功能予以命名。

①《证治准绳·杂病》认为:此廓即震廓,震正东方,络通胆府,藏属于肝,肝胆相为阴阳,皆主清净,不受秽浊,故曰清净廓

②《银海精微》认为:“山廓胆经,清净。”有名无位。

③《医宗金鉴·眼科心法要诀》认为:此廓为泽廓,属三焦

④《陈达夫《中医眼科六法经要》:“巽风名清净廓,属胆者,盖因胆腑素称清净也。”

  清金降火


清金。详该条。

  清金


治疗学术语。系清法之一。即清肺热。又称清金降火。治疗肺热而肺气上逆的一种方法。症见咳嗽气逆喘急、咯出黄痰、口渴、皮肤蒸热、发热尤甚、舌红苔黄、脉浮数等。代表方剂泻白散

  清解


热性病治法之一。有清热解表清热解毒清热解暑等。详各条。

  清谷


完谷不化。《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下利清谷,里寒外热。”

  清宫


清心包之热邪。与清心同。见清心条。

  清肝泻火


即泻肺。详该条。

  清法


治疗学术语。系八法之一。又称清热法。用寒凉药物以清解热证的治法。《素问·至真要大论》:“治热以寒”,“温者清之”。凡由温、热、火、暑邪致病而形成里热证,均以此法治疗。临床多用于热性病和脏腑热证。对热性病,有清卫分、清气分、清营分、清血分之分。对脏腑热病,则据脏腑辨证,针对某脏某腑的热证立法处方。如口舌生疮用导赤散清心火;牙龈肿痛用清胃散胃火胁痛耳聋目赤龙胆泻肝汤肝火燥热咳嗽泻白散肺火热痢后重白头翁清肠火等。热证又有虚热实热之分,对实热证适用苦寒清热;对虚热证多用甘凉清热。

  清毒


病因学名词。指清冷之毒。系自然界致病因素之一。为异常的五行之气所化。《素问·五常政大论》:“厥阴在泉,清毒不生。”王冰注:“毒者,皆五行盛暴烈之气所化。”

  清胆安神


治疗学术语。系清法之一。治疗胆热而引起烦躁不得眠的方法。常用方如蒿芩清胆汤

  《清代名医医话精华》


医案著作。秦伯未编。刊于1929年。全书选辑清代喻昌张璐徐大椿王士雄等二十位医家属于笔记体裁的治案,以内科杂病为主;编辑以医家为纲,以病证为目,每证在病因、证候及辨证、立法处方等方面分析较详。但其叙述或不免于冗杂。现存初刊印本及1958年人民卫生出版社排印本。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


医案著作。秦伯未编。书成于1928年。全书选辑清代叶桂薛雪、吴瑭、张聿青等二十多位医家约2000条医案,其中以内科杂病为主,兼及他科病证。以医案为纲,以病证为目,分类清楚。可以相互比较、分析出各个医家的学术特点及其在各类疾病的治疗经验。选案多属记录简要,方治切于病情,并对病理有一定阐发者。现存上海中医书局印本。1949年后有排印本。

  清晨嗽


病证名。见《类证治裁·咳嗽》。即早晨嗽。详该条。

  清肠泄热


治法之一。即治疗大肠实热所致的痢证、大便秘结热结旁流以及便血诸证的方法。多以清热解毒凉血行气药相配合,从而达到清热、去湿、止血、止泻、止痛等目的。常用如白头翁汤芍药汤等。

  清肠润燥


治疗学术语。系润燥法之一。治疗大肠燥热便秘的方法。症见大便干结、口臭唇疮面赤小便短赤或数,苔黄燥,脉滑实等。常用麻子仁丸

  清补并用


治疗学术语。系清热、补阴药合用的治法。具有补阴退热的作用。如燥伤肺胃,症见咽干口渴,或热,或干咳少痰者,用沙参麦冬汤。如肺肾阴亏,虚火上炎,症见咽喉燥痛、咳嗽气喘痰中带血、手足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者,用百合固金汤

  清补


补法之一。用甘润生津益气药,治疗阴虚气弱的方法。如肺阴虚沙参麦冬汤;久病体虚,身有余热,用生脉散益胃散等。

  清便自调


大便正常。清,同圊。圊,厕也。《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医下之,续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当救里;后身疼痛,清便自调者,急当救表。救里四逆汤,救表宜桂枝汤。”有谓指大便正常者。《伤寒论条辨》卷二:“清便自调,言小便清而大便调也。”

  清


⑴纯净、清肃。《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无外其志,使肺气清。”

㈡寒凉而湿润。《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胜则身寒汗出,身常清,数而寒。”

阴寒病证。见“清病”。

㈣光洁鲜明。与“浊”相对。《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审清浊而知部分。”《灵枢·五色》:“明堂润泽以清。”

⑸清冷。见“清劲”。⑹澄彻透明。见“清液”。⑺治法。清解透泄热邪,即清法。《灵枢·经筋》:“伤于热则纵挺不收。治在行水阴气。”《素问·五常政大论》:“治温以清。”

⑻指性味偏寒的药物。《素问·至真要大论》:“厥阴之胜,治以甘清。”

⑼性质轻浮滑利。《灵枢·营卫生会》:“者,熟谷之液也,其气悍以清。”

⑽轻快,爽适。见“清利”。⑾洁净。《素问·风论》:“疠者,有荣气热耐,其气不清,故使鼻柱坏而色败,皮肤疡溃。”

⑿清高。见“清然”。⒀病因。指偏于寒冷的邪气。《灵枢·百病始生》:“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湿清湿喜怒。”⒁通圊。引伸为排泄。《伤寒论·辨厥阴病脉证并治》:“尺中自涩者,必圊脓血。”

  圊血


证名。大便下血。又作清血。见《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伤寒贯珠集》:“太阳病,以火熏之,不得汗,其人必躁,到经不解,必圊血,名为火邪。”“圊血便血也。”详便血条。

  圊脓血


证名。大便下脓血。一作清脓血。《金匮要略·呕吐下利病脉证治》:“下利脉数而渴者,令自愈。设不差,必圊脓血,以有热故也。”详见便脓血脓血痢条。

  倾移


正气不固,病邪传变。《灵枢·病传》:“今余已闻阴阳之要,虚实之理,倾移之过,可治之属。”

  倾


①塌坏,塌损。引伸指人体正气不固。参“倾移”。

②偏倒,偏斜,不能直立。《素问·脉要精微论》:“头者,精明之府,头倾视深精神将夺矣。”

③倾陷,倾压。借指失调。《素问·调经论》:“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一虚。”

④丧亡。《素问·评热病论》:“今汗出而辄复热者,是邪胜也。不能食者,精无俾也,病而留者,其寿可立而倾也。”

  轻重


①脉诊手法之一。指切脉时指力的轻按、重按。《难经·五难》:“初持脉者,如三之重,与皮毛相得者,肺部也。如六之重,与血脉相得者,心部也。如九之重,与肌肉相得者,脾部也。如十二之重,与筋平者,肝部也。按之至骨,举指来疾者,肾部也。故曰轻重也。”三、六、九、十二,以其重量比喻按脉力度的比例。

②指方剂药力的轻重,即轻剂重剂。《伤寒方药明理论》序:“制方之体,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十剂是也。”参轻剂重剂条。

  轻宣润燥


治疗学术语。系一种润燥法。是治疗外感凉燥温燥表证的方法。轻宣即轻浮宣发,使外感之邪表解;润燥即滋润肺燥。凉燥犯肺表现为头痛恶寒咳嗽鼻塞咽干口燥,用杏苏散温燥犯肺症见头痛身热干咳无痰,口渴咽干,用桑杏汤

  轻宣肺气


治疗学术语。指用轻剂宣通肺气,疏散表热的治法。如感受秋季温燥之气,身微发热口干而渴,干咳无痰,用桑杏汤轻宣凉润。

  轻清疏解


治法。指用轻清上浮疏风热的药物治疗上焦风热的方法。《温病条辨·杂说》:“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常用药物薄荷牛蒡子桑叶菊花桔梗竹叶等,方如桑菊饮

  轻可去实


治疗学术语。指用轻清疏解药物,可以解除外感表实证。《汤液本草》卷上:“轻可以去实,麻黄葛根之属是也。”如头痛身热,微恶风寒,无汗咳嗽,苔白,脉浮数之表实风热,可用葱豉桔梗汤疏风清热。

  轻剂


方剂学名词。

①系十剂之一。用轻清升散药物组成,具有解除肌表邪气作用的方剂。《沈氏尊生书·要药分剂》:“徐之才曰:轻可去实麻黄葛根是也。”张从正曰:“风寒之邪,如客皮肤,头痛身热,宜解其表。《内经》所谓因其轻而扬之也。”

②指主治相似的方剂中作用较轻缓者。《伤寒论翼·制方大法》:“其间有轻重之分,下剂之轻者,只用气分药;下剂之重者,兼用血分药。酸苦涌泄,下剂之轻者,故芍药枳实轻剂;咸苦涌泄,下剂之重者,故大黄芒硝重剂。”

  轻粉中毒


病名。因内服轻粉过量而出现中毒症状。《本草纲目》卷九:“若服之过剂,或不得法,则毒气被蒸窜入经络筋骨,莫之能出,痰涎既去,血液耗亡,筋失所养,营卫不从,变为筋挛骨痛,发为痈肿疳漏,或手足皲裂,虫癣顽痹,经年累月,遂成废痼。”文献记载,黄连贯众汁、斑蝥猪肉等有解轻粉毒作用,可参考。参见金石中毒条。

  轻方


方剂学名词。即轻剂。与重方相对而言。详轻剂条。

  《青霞医案》


医案著作。一卷,清·沈登阶撰。书中记载沈氏多年临床实践中所收集的验案,反映其治疗思想和用药特点,其中多连续治疗的医案,便于读者掌握治疗疾病的全过程,但沈氏论治及分析予后尚有可商之处。本书收入《珍本医书集成》中。

  青纹


诊断学名词。见《四诊抉微》。即小儿食指络脉色青。主惊,主痛,主抽搐。参诊指纹条。

  青为风


诊断学名词。为五色主病之一。青色属肝、属木,为风之色,故主惊风抽搐。《望诊遵经》:“目下色青者,肝风也;风门色青者,风病变搐也;乍赤乍青者,瘈疭也;面青吐沫,卒不知人者,痫也。”

  青腿牙疳


病证名。见《疡医大全》卷十六:“……凡病牙疳腐血者,其下必发青腿,二者相因而生。”指患牙疳而兼见下肢青肿。症见初起齿龈肿痛,渐致牙龈溃腐出脓血,甚者穿腮破唇,两腿青肿,形如云片,色似茄黑,筋肉顽硬,步履艰难,兼见肢体疼痛,四肢浮肿。多因寒湿之邪凝滞经脉,气血不畅,瘀郁下肢,而胃肠郁热上攻齿龈所致。类于坏血病。治宜温经活络,兼以解毒。用活络流气饮加减。同时常食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青水


病名。水肿之根于肝,从面渐及全身者。十水之一。《中藏经·论水肿脉证生死候》:“青水者,其根起于肝,其状先从面肿,而渐行一身也。”参见十水水肿条。

  青蛇头


病名。痈疽发于指、趾而肿胀如青蛇头状者。见《疡医大全》卷二十七。又名指风毒。多发于手、足指、趾部,因邪毒留结或因外伤染毒所致。证见:患趾部红肿剧痛如汤泼火烧,痛不可忍,甚则憎寒壮热,四肢酸痛,其后胬肉突出,痛如刀割。治宜清热解毒之剂,用白芷散黄连解毒汤加减内服,外敷蜈蚣散。或参痈、相关条。

  青蛇毒


病名。下肢青肿形如青蛇状者。见《外科大成》卷二。又名青蛇便。因肾经虚损湿热下注所致。其证见初起者,小腿肚呈显青紫色肿胀,形长二、三寸,质硬疼痛,或头大尾小,形似青蛇。并发全身恶寒壮热。其大头向下者,毒轻而浅,可急刺蛇头半寸或一寸,出紫黑血,即敷拔钉散,离宫锭,内服仙方活命饮加减。若蛇头向上者,多示毒深而恶,宜急刺蛇头一、二寸,出紫黑血,针孔内插入白降丹细锭,外敷太乙膏,或敷贴太乙紫金锭。内服可按证选用仙方活命饮之类。相当血栓性静脉炎之急性发作。注意抬高患肢。

  青如草兹


诊断学名词。草兹,枯死的青草。指色青而失去润泽。喻肝的真肝色。《素问·五脏生成》:“青如草兹者死”。参真脏色条。

  青膜


病证名。系指眼生翳膜其色发青的病证。见《眼科龙木集》。

  青盲翳


病证名。

①系指青盲患者瞳内复生翳障。类今之某些内眼疾病引起的并发性白内障

②《外台秘要》卷二十一:“青盲翳者,天行风赤,无端忽不见物。”

③《秘传眼科龙木论》:“五脏风热甚,发于目如粟之状。”亦称之为青盲翳

  青盲


病名。系指眼外观正常而逐渐失明的病证。见《肘后备急方》卷六。类今之视神经萎缩。本病多因肝肾亏衰,精血虚少,目窍失养所致。《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青盲者,谓眼本无异,瞳子黑白分明,直不见物耳。”《证治准绳·杂病》:更谓“瞳神不大不小,无缺无损,仔细视之,瞳神内并无些少别样气色,俨然与好人一般,只是自看不见。”治宜滋补肝肾,益精养血明目。方用杞菊地黄丸加减,也可配合针灸疗法

  青脉


①脉学名词。指肝脏脉象。肝与青五行同属木,故称肝脉青脉。《素问·五脏生成》:“青脉之至也,长而左右弹。”参肝平条。

解剖结构名。指肌肤表层的青筋。《素问·平人气象论》:“臂多青脉,曰脱血。”

  青龙探爪


导引功法名。方法为:两手握拳置于两腰,上体偏转,一手沿胸壁伸向对侧,五指伸开,掌心向上,再旋臂翻掌,上体前俯,掌绕过膝,握拳收回腰际。《易筋经》:“肩背用力,平掌探出,至地围收,两目注平。”

  青龙摆尾


针刺手法名。飞经走气四法之一。出《金针赋》。又名苍龙摆尾。其法进针得气后,斜刺向病所,持针勿转,不进不退,然后向左右慢慢摆动针柄,如扶船舵状。一说“行针之时,提针至天部(浅部),持针摇而按之”(《针灸问对》)。有行气至病所的作用,适用于经络血壅滞之症。

练功方法名。见《中医正骨经验概述》。两臂前平举,掌心朝下,两手掌向内外徐徐摆动。适用于治疗腕部疾患。

  青灵泉


经穴别名。见《医学入门》。即青灵。参见该条。

  青灵


经穴名。出《太平圣惠方》。《医学入门》作青灵泉。属手少阴心经。在臂内侧,当极泉少海的连线上,肘横纹上3寸,二头肌的内侧沟中。布有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尺神经和贵要静脉,尺侧上副动脉。主治目黄胁痛腋下肿痛,肩臂不举等。直刺0.5-1寸。艾炷灸1-3壮;或艾条灸5-10分钟。

  青睛


人体解剖名称。见《审视瑶函》。也即黑睛。《银海指南》:“青睛肝木,为风轮。”详见黑睛条。

  青筋牵


古病名。发于春季的一种疫病。以病发于春季,责之于肝,肝主筋,其色青,其病则呈拘急牵引之状,故名。见《伤寒总病论》卷五。《三因极一病证方论·叙疫论》:“夫疫病者……若春时应暖,而清气折之,则责邪在肝,病曰青筋牵。”证见发热腰痛,强急,脚缩不伸,中欲折,目中生花,或涩涩憎寒复热,颈中双筋牵,不能屈伸,项直,背强,眼赤黄,欲转动,合目回侧。治宜清解疫毒,用柴胡地黄汤石膏竹叶汤等方。

  青筋


①证名。人体体表部异常显露的青色筋脉。由瘀血虫积或痧证等引起。《张氏医通·鼓胀》:“畜血成胀,腹上青紫筋见,或手足有红缕赤痕,小水不利,大便黑,《金匮》下瘀血汤……”。《症因脉治》卷四:“肚大青筋,此虫积腹痛之症也。”所谓肚大青筋,指腹部鼓胀,腹壁静脉曲张。治用秘方万应丸等。多见于肝硬化腹水。

推拿穴位名。又名阳筋,位于腕部掌侧横纹正对食指处。《小儿按摩经·六筋》:“青筋:乃纯阳属木,以应肝与胆,主温和,外通两目。”治外热内寒者,目赤涩,多泪等。掐之,汗出为度。

  青瘕


病名。聚在两胁的证。八瘕之一。以两胁为肝之分野,肝色青,证见气冲不定,聚无形,故名。《杂病源流犀烛·积聚症瘕痃癖痞源流》:“青瘕聚在左右胁下,藏于背,上至肩胛,其苦腰下急痛,腹下气冲,面色黄,四肢肿,二便难,喜唾涎,不可多食。”《类证治裁·症瘕诸积论治》:“青瘕新产浴早风袭,聚左右胁,崩中不禁,下青汁,用坐导戎盐散。”参见症瘕八瘕等条。

  青记


病证名。脸面青紫色斑印之病证。《医林改错》卷上:“血瘀症,长于天庭者多,三十付可愈。白癜、紫癜、紫印、青记,自古无良方者,不知病源也。”该病多发于前额部之中间,斑点青或微紫,不易消退。内服可选通窍活血汤

  青黄凸出


证名。眼科病证之一种,见《张氏医通》卷八:“青黄凸出者,风轮破碎,内中膏汁绽出也。”即青黄牒出,详该条。

  青黄牒出


证名。系指眼之风轮破碎,内中膏汁叠出的病证。见《证治准绳·杂病》,又名青黄凸出。参见蟹睛条。

  青黑纹


诊断学名词。即小儿食指络脉色青而紫黑。为风热邪气深重,闭郁血络,证多危重。

  青黑为痛


诊断学名词,为五色主痛之一。出《灵枢·五色》。青色和黑色多主痛证。血脉凝滞,寒邪凝结,气机不畅,不通则痛,其色青黑。《望诊遵经》:“鼻头色青,腹中痛,青黑甚者,痛甚为挛。面青唇口撮者,疼痛方殷也,心痛色苍苍如死状,终日不得太息者,心肝痛。”

  青风内障


病名。系指瞳神呈淡青色,头眼有轻微胀痛,视力渐降的病证。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又名青风。为五风变内障之一。本病多由肝肾阴虚,风火升扰所致。《张氏医通》卷八:“视瞳神内有气色昏蒙,如青山笼淡烟也,然自视尚可,但比平时光华则昏蒙日进,急宜治之,免变绿色,变绿色则病甚,而光没矣。”证见:瞳神呈淡青色,抱轮不红,眼部微痛肿胀,视力逐渐下降,或兼见头痛口苦咽干、脉弦细等。治宜养阴清热,平肝熄风。方用羚羊角汤加减。参见五风变内障绿风内障条。

  青风


①春季当令之风,即春风。春属木,色为青,故名。《灵枢·论勇》:“春青风,夏阳风。”

②病证名。五风内障之一。即青风内障。详该条。

  青丁


病名。疔肿之一种。系指目下生疔如瘤,色青坚硬,目昏睡不安宁的病证。出《中藏经》卷三,属五丁之一。多因肝经火毒蕴结所致。证见目下始起疔肿如瘤,其色青紫,质坚如石,使人目昏昏而无所见,或感恐悸不安,卧不宁,严重者险危。治宜用紫花草敷疮上。参见疔疮条。

  青道


月球运行之道。出黄道东者,有青道二,立春春分,月从青道行。《汉书》:“月有九行者,……青道二,出黄道东。”

  青带


病证名。见《傅青主女科》卷上。指妇人带下色青,甚则绿如如豆汁,稠粘不断,气腥臭之证。亦名带下青候。多因经产之后胞脉空虚,秽浊之邪乘虚侵袭,或肝经湿热之邪下注,伤及任脉所致。症见阴道带下质粘腻、色青绿,气味腥臭,绵绵不断。治宜调肝清热利湿,方用加减逍遥散茯苓白芍柴胡甘草茵陈陈皮焦栀子)。治可参肝经湿热带下湿毒带下条。

  青肠


出《难经·三十五难》。即胆。参黄肠条。

  青崩


病名。出《脉经》卷九。指崩下之液体为青色者,临床极少见。参见青带条。

  寝汗


眠中出汗,即盗汗。《素问·脏气法时论》:“肾病者,腹大胫肿喘咳身重寝汗出憎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太阳所至为寝汗,痉。”王冰注:“寝汗,谓睡中汗发于胸嗌颈掖之间也。”参见盗汗条。

  螓舌


病名。系指舌上出血的病证。属舌衄。其病因多为心膈蕴积热毒上冲于舌所致。治宜清热、凉血止血。可选用三黄凉膈散等加减治疗。参见舌衄条。

  噙化


中药学术语。系服药法之一。即将药物含在口内溶化的服药方法。多用于丸剂锭剂。可按病情需要,含后将溶液缓缓吐出。

  禽疽


病名。背部散在疹块之病证。出《刘涓子鬼遗方》卷一。多因时气风热所致。症见初起呈散在疹块,发于背。色赤红,如拳击状,脊背麻木拘急不疼,神清脉和。服药得汗者顺;若神昏脉数,或微或代,身振寒,齿如噤欲痉者逆。初宜仙方活命饮羌活独活。外敷二味拔毒散。余可参见外痈条。

  秦子通


元代医生。安徽怀远人。承家学,曾任太医院提举。

  秦之桢


清代医家。字皇士。云间(今上海市松江)人。明代名医秦昌遇之侄孙。潜心于家学,以医名。撰有《伤寒大白》四卷(1714年),主张伤寒证之挟食者,消食尤为要。另辑《女科切要》(1677年),未完稿,后由门人须用恒编次,陈曰寿增证成帙。曾整理伯祖昌遇之《症因脉治》四卷(1706年),刊行于世。

  秦政应


外科医家。履贯欠详。撰《疗痈疽诸疮方》二卷。

  秦信


西汉医生。里贯未详。于本草学及古代医经颇有研究。

  秦守诚(1733-1796年)


清代医家。字千之,号二松。江苏吴江人。少聪,于书无所不窥,唯不喜时文。精研岐黄家言,访名师,求秘籍,历二十年,医术精。着《内经度蒙》、《针砭证源》等,未见传世。

  秦鸣鹤


唐代医生。唐高宗侍医。精针术。高宗患头风头眩,目不能视,诏鸣鹤诊视。鸣鹤曰:“风毒上攻,若刺头少血可愈。”遂刺百会脑户出血,获良效。

  秦国治


清末医家。山东东阿县人。精医,尤善接骨术。以术济事。着《疮药方》,未见。门人秦兆燧、周茂桐、周庆南得其真传。

  秦纲


明代医生。生平居里未详。辑《选奇方》二十卷,已佚。

  秦大任


清代医家。字显扬。中州朝歌(今河南淇县)人。初习儒,贡生。后立志于医,临证四十余年,经验颇丰,治则多良效。着《医贯辑要》十二卷(1811年)。

  秦承祖


南北朝时刘宋医家。精通针灸及医药,术高,被誉为“上手”。治病不分贫富,多效。着有《脉经》六卷、《偃侧杂针灸经》三卷、《偃侧人经》二卷、《明堂图》三卷、《本草》六卷、《药方》四十卷,均佚。

  秦昌遇


明代医家。字景明。上海人。幼多病而学医,以儿科着称,后亦精内科,投剂辄效,于当地颇负盛名,求治者门庭若市。见当时幼科诸书论治,或偏寒、偏热,或喜补、喜泻,乃取各家之长,撰《幼科折衷》二卷、《痘疹折衷》二卷、《幼科金针》等。其侄孙之桢承家传,亦为良医

  秦伯未(1901-1970年)


近现代医家。名之济,号谦斋。上海浦东人。上海名医秦乃歌之孙。早年就读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1928年与章次公、许丰龙等创办中国医学院,并任教于该院。致力中医教育事业,创立中医指导社,主编《中医指导丛书》、《中医指导录》杂志,函授中医学。1949年后,任北京中医学院教务长、卫生部中医顾问、农工民主党中央委员,第二、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治学严谨,有较高的中医学术水平。在中医教育界、理论界均有极高声誉。诊务、执教之余从事著述。著作多达五六十种,重要的有《谦斋医话讲稿》、《内经知要浅解》、《中医临证备要》、《清代名医医案精华》、《中医入门》等。

  钦饶诺布(1882-1965年)


藏医学家。西藏拉萨人。曾学医于拉萨药王山,成绩优异,获十三世达赖亲授奖品。热忠于藏医教育事业,曾建议十三世达赖于大昭寺旁建立“门孜康(今藏医院之前身)”,并出任院长。为藏医事业培养大批人材。1949年后,继任西藏藏医院院长。现代藏医著名藏医人材,几乎均出自钦饶诺布门下。

  侵脑疽


病名。即生于透脑疽之旁五处穴者。出《外科大成》卷二。详透脑疽条。

  侵风


病证名。即上胞下垂。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八。详胞下垂条。

  挈


用手抓握,引申为掌握、驾驭。《素问·上古天真论》:“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