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
有寒热、潮热、烦热、往来热、皆与伤寒中兼看。如劳役热、温疫热、痰热,伤食、脚气发热,皆不得与伤寒初治,误则杀人。生斑、尸疰、劳瘵、鬼疰,皆为寒热发热。盖病本不同,其标多相似,故举诸例于下。
泻火 气实脉盛,身热烦扰,宜三乙承气汤、凉膈等药下之。热在中,四顺、清凉饮。在下,八正之类。
凉血 夜热多,或有汗,或鼻衄,身热而便难,四物去芎,加黄连、生地、地骨皮之类,柴胡、生草、知母。劳热骨蒸,血,青蒿、蛤蚧、鳖甲、小麦。
清气 日热多,热在气分,柴胡饮子、白虎汤。有暑热。从前例。蒸热气,乌梅、秦艽、柴胡。
清肌 在轻手按之甚热,重手取之不甚热,此热在肌表,宜清之,竹茹、竹叶、地骨皮、麦门冬之类。
抑火升水 热在上而阴水不升,虚火沸腾,宜升阳泻火法,虚者补之。
养阴退阳 初病阳症而失于下,至变似阴而不可下,用白虎之类。
泻黄 因脾热也。实则调胃、泻黄,虚则人参黄 散。
导痰 痰液不散,郁结成热,宜导开之。
消积 因积滞而蓄热,当先消积而热自退。
解毒 有丹毒热肿,气郁结滞,并可解散,随证用药。此候欲发疮毒,分六淫治。
润燥 俱前燥法下。
逐血 有蓄血证,宜下之。
分利 小便降火急速,或有与小便单服。又,解肌生津例、虚者补中例加木通。
水沃 以水沃于外,或令坐水中,当审脉证而行之。
揭越 汗下后,元气虚而下陷,阴阳之气揭薄而不起,为虚热,宜与来复丹、灵砂以扬之。
与地浆 汗下后,脉躁身热,大渴,饮水不已者,新掘井泉,取水饮之。
针 导气。热病汗不出,商阳、合谷、阳谷、侠溪、厉兑、劳宫、腕骨泄血。热无度不可止,陷谷出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