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某某,女,43岁。2017年12月25日初诊。诉唇周发干5天,察其鼻尖发红,
舌红,脉细数。 诊断:
唇风(
风热湿邪外侵,
脾胃湿热内蕴)。 治法:清脾胃伏火。 处方:拟
泻黄散加减:炒
山栀10克,
石膏20克(先下),
藿香10克,
防风10克,生
甘草6克,
连翘10克,
银花10克,
蒲公英15克,
石斛10克。7剂。水煎服,日1剂。 复诊:病情减轻,治疗有效,仍从前议。
唇风是以
口唇红肿、痛痒,日久破裂流水,或脱屑皮,或有嘴唇不时瞤动为主要表现的口腔
疾病,因
风热湿邪外侵,或
脾胃湿热内蕴,上蒸
口唇所致。相当于西医慢性唇炎、剥脱性唇炎、继发感染性唇炎。《
内经》最早有关于
唇风的描述,称
唇槁,如《
灵枢·
寒热病论》:“
寒热者……
唇槁。”
唇风病名,又名
唇瞤[rún]、唇颤动、唇湿等,首见于明·
陈实功《
外科正宗》记载:“
唇风,
阳明胃火上攻,其患下唇发痒作肿,破裂流水,不疼难愈。”
脾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足阳明胃经环
口唇,
口唇属脾胃之外候。正如《
诸病源候论》云:“脾与胃合
足阳明之经,胃之脉也,其经起于鼻,环于唇,其支脉入络于脾,脾胃有
风热邪气乘之,而肿发于唇。”《
医宗金鉴》说:“此症多生于下唇,由
阳明胃经风火凝结而成。初时发痒,色红作肿,日久破裂流水,疼如火燎,又似无皮,故风盛则唇不时瞤动。”这些都说明
唇风与脾胃蕴热有密切关系。 江苏扬州市名中医张恩树认为,本病为脾胃伏火引发,治疗用
泻黄散。因脾属中土,其色为黄,
开窍于口,其华在唇,泻
脾经之热,故名
泻黄散之义,
药物组成为
藿香、
山栀、
石膏、
甘草、
防风。方中
石膏、
山栀泄脾胃伏火,
防风疏散
脾经伏火,
藿香芳香化湿醒脾,
甘草泻火和中。《
内经》曰“
火郁发之”,用
防风散火实为泻火。治疗上又加用
连翘、
银花、
蒲公英以增强
清解脾胃蕴热,
石斛滋阴润燥,上药共奏泄脾胃伏火之功。(杨爱国 郭灵龙)
来源:中国中医报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