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杜光明,主任
医师,从事中
医工作五十余年。曾任成都军区
中医学会首任会长、高职评审委员会主任等职,现为圣爱中医集团“十大名医”、昆明圣爱中医馆名
医工作室特聘专家。他擅长用中西医结合疗法诊治内、妇、儿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和疑难病,尤其在治疗脾
胃病方面颇具建树,为许多患者祛除病痛,带来福音。 脾胃
疾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生活中由于感受外邪、
内伤饮食、情志失调等,都可能伤及脾胃,造成脾胃疾患。若脾胃功能失常,则可出现
脾失健运、胃失和降的病理变化。“
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所以历代医家都一直重视脾
胃病的治疗和研究。中医药治疗脾
胃病疗效独特,涉及的病种覆盖消化系统的许多方面,代表
疾病有急慢性胃肠炎、反流性食道炎、胃及十二指肠
溃疡、功能性消化不良、功能性
便秘、肠易激综合征等。笔者将自己在跟师学习中,获得医治脾
胃病的点滴体会,与同道分享,共同学习、研究、总结,以便更好地继承中医专家的临证思路、用药经验和学术思想。 辨治脾
胃病尤为重视具体病位 脾胃同居
中焦,以膜相连,互为
表里。在生理功能上,
脾主运化,脾为胃行其
津液;
胃主受纳,为
水谷之海,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及其
精微的输布,从而滋养全身,故称脾胃为“
后天之本”。《
黄帝内经》中记载了一段论述:“帝曰:
太阴、
阳明为
表里,脾
胃脉也。生病而异者何也?
岐伯曰:
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从,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
故病异名也。帝曰:愿闻其异状也。
岐伯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
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
阴道虚。故犯
贼风虚邪阳受之,食饮不节、
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
六腑,阴受之则入
五脏。入
六腑则
身热不得卧,上为
喘呼;入
五脏则月真 胀闭塞,下为飧泄,久为
肠澼。”可见脾胃关系密切,在生理和病理却有所不同,自然治法也不尽相同,所以必须辨别其具体病位,在脏还是在腑,即病在脾或病在胃。 脾胃为人
体气机升降之
枢纽。脾主升,胃主降,两者
相反相成。脾属湿土,胃属燥土;脾喜燥恶湿,胃喜润恶燥;
燥湿相济,
阴阳相合,方能完成食物的运化过程。一般来说,
脾病多虚多寒,
胃病多实多热,古人曾概括为“实则
阳明,虚则
太阴”,即指此意。中医还有“不思饮食,
嘈杂易饥,病在胃;食后饱胀,
大便稀溏,病在脾”之经验总结。
脾病多涉于胃,
胃病亦可及于脾。临床辨证要根据病人的主要症状,辨别其
脏腑病位主要在脾,还是在胃,或脾胃兼病。《
黄帝内经》有“
治病必求于本”“补其不足,泻其有余”之论述。 重视肝脾(胃)同调,运用
柴平汤和柴芍六君汤游刃有余 脾胃受纳消化食物的功能与肝的疏泄有密切关系。一方面肝的疏泄功能使
气机条畅,有助于脾升胃降的协调,为脾胃的运化功能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肝能生成
胆汁,以助食物的消化,而
胆汁的分泌又直接受肝之疏泄功能的影响。更为重要的是,肝有调畅情志的作用,各种
疾病的
发生均与情志有密切关系。肝的疏泄功能正常,全身
气机疏通畅达,故《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土得木而达”。
肝气郁结,疏泄失常,木来乘土,故见脘腹疼痛,或见
脾气不升,则飧泄;影响到胃,
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
嗳气、
呃逆、
恶心呕吐,
胃气不通则脘
腹胀痛。前者称为肝脾不和;后者称为
肝胃不和,即“木不疏土”。《
血证论·
脏腑病机论》说:“木之性主于疏泄,
食气入胃,全赖
肝木之气以疏泄之,而水谷乃化;设肝之
清阳不升,则不能疏泄水谷,
渗湿中满之证,在所不免。” 叶天士认为:“肝为万病之贼”“肝为起病之源,胃为传病之所”“
肝火肆横,胃土必伤”“
肝病必犯胃土”。常见的有:
肝胃不和证 症见
胸胁、
乳房、
少腹胀痛,
胃脘攻撑作痛,急躁易怒,泛
吐酸水,
嘈杂纳呆,
呃逆嗳气,
舌质红,苔薄黄,脉弦略数。为
肝气郁结,胃失和降。治宜
疏肝理气,
和胃降逆。方用
柴平汤加减。
柴平汤又名柴平煎,出自《
景岳全书》由
小柴胡汤和
平胃散组合而成。
小柴胡汤主治“
往来寒热,
胸胁苦满,
默默不欲饮食,
心烦喜呕,
口苦,
咽干,
目眩,
舌苔薄白,脉弦者。”在
伤寒热病中是清
热剂,在
六经中为
和解剂,在治疗各科
杂病中,又是
理气解郁剂,所以在临床上运用范围较为广泛,而疗效也可靠。用
平胃散燥湿运脾,
行气和胃。杜光明常加少量
黄连,以增加辛开苦降与
半夏泻心汤异曲同工。两方合用可
疏肝之郁,宣胃之滞,恢复
枢纽升降。
肝脾不调证 症见
胸胁、
乳房、
少腹胀闷窜痛,善
太息,情志抑郁或易怒,遇怒则诸证加重,
腹胀,便溏不爽,泻必
腹痛,泻后痛减,食欲不振,
肠鸣矢气,
舌苔白,或苔腻,脉弦。治宜
疏肝解郁、
健脾燥湿。方用柴芍
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方中
六君子汤,
益气健脾,
行气化湿。
木香、
砂仁加强
醒脾之力,
行气化湿;
柴胡气质轻清,能疏解少阳之瘀滞;
白芍养肝
柔肝,与
甘草合用,缓急止痛,三药合用取
四逆散之意,
疏肝理脾,解郁。诸药合用有
疏肝解郁,
健脾燥湿,
行气止痛之功,使脾得以健运,肝疏泄正常。 巧用药对,效若桴鼓 脾
胃病常见打嗝、
嗳气、泛酸、
呕吐、
胃脘疼痛、
腹胀等,常用“胃三对”,融入辨证选方之中,能明显改善症状,提高治愈率。
良附丸 高良姜,
性味辛、热,归脾、
胃经。温中止呕,散寒止痛。
香附,
性味辛、微苦、微甘、平,归肝、脾、
三焦经。
疏肝理气,
调经止痛。两药合用即
良附丸,
行气疏肝,祛寒止痛。主治
气滞寒凝证。有胃出血的患者慎用。
乌贝散 乌贼骨,
性味咸、涩,微温。归肝、
肾经。
固精止带,收敛
止血,制酸
止血,收湿敛疮。
浙贝母,
性味苦,寒。归肺、
心经。清
热化痰,
开郁散结。
乌贝散具有制酸止痛,收敛
止血之功效。用于
肝胃不和所致的
胃脘疼痛、泛
吐酸水、
嘈杂易饥。但是,萎缩性胃炎患者不宜用
乌贝散。
公丁香和
肉桂子 公丁,
性味辛、温,归脾、胃、
肾经。温中降逆,散寒止痛,
温肾助阳。
肉桂子,
性味温、辛、甘,归
胃经。温中散寒,二者合用加强温中散寒之功。 以上中药,常联合使用。脾
胃病多
寒热错杂,需
寒温同调;其中
高良姜、
公丁香、
肉桂子都可温中,可以看出杜光明对顾护脾
胃阳气的重视。其一,脾之健运,化生
精微,主升清的功能须有
脾阳的推动。叶天士云:“脾为阴土,得阳使运。”其二,
六淫之中,与脾胃关系最为密切,最为缠绵难解者,莫过于湿邪。脾为阴土,胃为阳土,湿邪在
五行中也属于土,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外来之湿邪,最易侵犯脾胃,而脾胃运化失常,也最容易产生
内湿。湿为
阴邪,易阻
滞气机,损
伤阳气。脾喜燥而恶湿,故湿邪侵犯人体,常先困脾,使
脾阳不振,运化无权,水湿停聚。叶天士《
外感温热篇》有“湿胜则阳微”之说。选用
浙贝母,即可助
乌贼骨制酸止痛,收湿敛疮,又可与温中的中药联用,起到温中有清之功。
乌贼骨归肝、
肾经,用在此处还有固肾之意,选用
香附意在
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善用鸡失藤治脘
腹痛 鸡失藤味甘、微苦,性平。具有祛风
利湿、止痛
解毒、消食化积、活血消肿之功效。用于
风湿筋
骨痛、
跌打损伤、
外伤性疼痛,肝胆及胃肠绞痛,消化不良,小儿疳积,支气管炎。在临床中,杜光明常用鸡失藤治疗脘腹部的疼痛,疗效确切。他常说:“方有合群之妙用,药有个性之专长。” 脾
胃病的病理主要表现为脾、胃、
肠道的生理功能失常,因
气机阻滞,
升降失常,形成湿阻、
食积、
火郁、
痰结、
瘀血等,引起胃肠病变并可累及其他脏器。治疗原则包括保护
胃气,调理升降,并通过
寒温相适、升降并用、补
虚泻实,达到
阴阳相对平衡。在临证中,杜光明本着脾胃生理病理的不同,肝脾胃常互相影响来选方用药,做到“崇古不泥古,融汇出新知”。治疗以
疏肝理气,
健脾和胃为主;并对证施以清热、温中、
行气、
化湿、降逆止呕、化瘀、止痛等方法,其中始终贯穿着顾护
脾阳的思想。因辨证定位准确,选方用药做到“有是证、用是药、选是方”,药证相对,方药证相应,所以收效迅捷,让病人满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他常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中医
治病疗效是关键。”让笔者对“读经典,做临床”“做临床、读经典”有了更深的理解。(付文璐 郑洪永)
来源:中国中医报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