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喘症论


秦子曰∶喘者,促促气急,喝喝喘息,甚者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与短气不相接续,逆气上奔而不下者不同。若喘促,喉中如水鸡声,谓之哮。《正传》云∶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名。河间云∶病寒则气衰而息微,病热则气盛而息粗。诸经皆令人喘,而多在肺胃二家,喘而咳逆嗽痰者,肺也;喘而呕吐者,胃也。今立外感三条,内伤六条。

  外感喘逆


  风寒喘逆


风寒喘逆之症】头痛身痛,身发寒热无汗恶寒喘咳痰鸣,气盛息粗,此外感风寒

风寒喘逆之因】外冒风寒,皮毛受邪,郁于肌表,则身热而喘;逆于阳明,则呕吐而喘;壅于肺家,则咳嗽而喘;肺风痰喘之症也。

风寒喘逆之脉】浮缓为风,浮紧为寒。六脉俱浮,表有风寒六脉沉数,寒郁为热。

风寒喘逆之治】风气胜者,宜散风解表,防风泻白散防风桔梗汤寒气胜者,小青龙汤三拗汤麻黄定喘汤寒郁成热,逆于阳明呕吐者,干葛竹茹汤平胃散

[b]防风泻白散[b] 见前哮症。

[b]防风桔梗汤[b] 肺风痰喘,此方甚妙。

防风 半夏 枳壳 陈皮 桔梗

不应,加桑白皮地骨皮即效。

[b]小青龙汤[b] 见前溢饮门。

[b]三汤拗[b] 见前风痰门。

[b]麻黄定喘汤[b] 肺受寒邪,未经郁热者用。

麻黄 杏仁 枳壳 桔梗 苏子 橘红 甘草

[b]干葛竹茹汤[b] 清理胃气,去烦止呕。

干葛 竹茹 广皮 白茯苓半夏 甘草

有风,加防风。有寒,加生姜

[b]平胃散[b] 治胃气不平,喘而上逆者。

苍术 浓朴 广皮 甘草风寒俱有,加防风生姜

  暑湿喘逆


暑湿喘逆之症】烦闷口渴,喘息气粗,多言身重,汗出身仍热,此暑湿之喘症也。

暑湿喘逆之因】《内经》云∶因于暑,汗,烦则喘喝,此暑气也。因于湿,首如裹面肿,呼吸气喘,此湿气也。暑湿袭于皮毛,干于肺胃,则喘喝多言也。

暑湿喘逆之脉】脉多濡软,或见微缓。《脉经》云∶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

暑湿喘逆之治】汗多口渴,清暑益元散;脉大多言,即中热症也,黄连解毒汤,或竹叶石膏汤暑湿身痛,无汗喘逆,应汗者,羌活胜湿汤

[b]清暑益元散[b]

香茹 浓朴 白扁豆黄连

[b]黄连解毒汤[b] 治三焦热壅,心肺伏火。

川连 黄柏 黄芩 山栀

[b]竹叶石膏汤[b] 见燥痰门。

[b]羌活胜湿汤[b] 见湿痰门。

  燥火喘逆


燥火喘逆之症】口渴身热,二便赤涩,喘咳气逆面赤唇焦,吐痰难出,此燥火发喘

燥火喘逆之因】燥万物者,莫燥乎火,故喘症燥火居多。《原病式》叙喘逆热淫条下,盖燥火烁人,则诸逆冲上诸痿喘呕,诸气 郁,肺家不宁,喘症作矣。

燥火喘逆之脉】脉多数大,或见滑数。右脉数大,燥火伤气;左脉滑数,燥火伤血

燥火喘逆之治】栝蒌根汤、知母甘桔汤。脉大口渴,人参白虎汤,调益元散大便

[b]栝蒌根汤[b]

天花粉 麦冬 知母 石膏 甘草

[b]知母桔甘汤[b] 治肺家受燥,咳嗽气逆

知母 石膏 桔梗 甘草 地骨皮

[b]人参白虎汤[b] 治胃受燥邪,喘呕烦渴。

人参 知母 石膏 粳米 甘草

口渴,加葛根气逆,加橘红

[b]凉膈散[b] 治燥在上焦喘咳气逆

山栀 黄芩 桔梗 连翘 川连 薄荷 甘草

以上皆外感喘逆,故不用滋阴

  内伤喘逆


  内火喘逆


内火喘逆之症】五心烦热,口燥唇焦喘逆自汗,得食稍减,少顷复发,时作时止,面赤便秘,此内火发喘症也。

内火喘逆之因】内而欲心妄动,外而起居如惊,五志厥阳之火,时动于中,煎熬真阴,精竭血燥,内火刑金,肺气焦满,而喘逆作矣。

内火喘逆之脉】脉多洪数,心火上炎。左关脉数,肝胆之热。两尺洪数,肾火上逆。

右寸脉数,肺中有火。右关洪数,胃家有热。

内火喘逆之治】肾虚火旺,宜养阴制火,壮水之主,以镇阳光,门冬饮子家秘肝肾丸肝火上冲,宜柴胡清肝散心火上炎导赤各半汤。脾胃之火上冲,宜清胃汤肺火煎熬,石

[b]门冬饮子[b] 见伤燥嗽门。

[b]家秘肝肾丸[b] 治肾水不足,虚火上炎

黄柏 知母 白芍药 当归

四味为末,又以天冬地黄二味同煎,收膏为丸。

[b]柴胡清肝散[b]

柴胡 黄芩 人参 山栀 连翘 桔梗 甘草

[b]导赤各半汤[b] 见前心咳

[b]石膏泻白散[b]

桑白皮 地骨皮 桔梗 甘草 石膏

  痰饮喘逆


痰饮喘逆之症】面色虚白,胸中漉漉有声,时咳时呕,卧下喘逆,此痰饮逆之症也

痰饮喘逆之因】饮水过多,脾弱不能四布,水积肠间,成痰成饮,上干肺家,则喘息

痰饮喘逆之脉】多见弦滑,或见弦紧,或见弦数。弦紧寒饮,弦数痰热。

痰饮喘逆之治】苓术甘汤、小半夏汤甘遂半夏汤二陈汤。带表症者,小青龙汤大便闭者,导痰汤大黄,甚者滚痰丸十枣汤

[b]苓术甘汤[b] 见痰饮门。

[b]小半夏汤[b] 见支饮门。

[b]甘遂半夏汤[b] 见留饮门。

[b]二陈汤[b] 见湿痰门。

[b]小青龙[b] 见溢饮门。

[b]滚痰丸[b] 见悬饮门。

[b]十枣汤[b] 见悬饮门。

[b]导痰汤[b] 见食积痰门。

  食积喘逆


食积喘逆之症】胸满,胃痛腹痛恶食饱闷,大便或结或溏,上气喘逆,喘呕嗳气

食积喘逆之因】饮食自倍,肠胃乃伤,膏粱浓味,日积于中,太阴填塞,不能运化,下降浊恶之气,反上干清道,则喘呕不免矣。

食积喘逆之脉】气口滑大,肠胃有积;滑大而数,热积之诊;滑大而迟,乃是寒积

食积喘逆之治】宜消化者,保和丸枳术丸大便结者,用下法寒积煮黄丸;热

[b]保和丸[b] 消滞宽中圣药。

山楂神曲 半夏 茯苓 萝卜子 陈皮 连翘

[b]枳术丸[b] 助脾消食圣方。

枳实 白术

为细末,荷叶陈米煮饭为丸。

[b]煮黄丸[b] 攻逐寒积重剂

雄黄 巴霜

[b]承气汤[b] 攻逐热积重剂

枳实 浓朴 大黄 甘草

  气虚喘逆


气虚喘逆之症】身倦懒怯,言语轻微,久久渐见,不接续,喝喝喘急,此中气大虚

气虚喘逆之因】或本元素虚,或大病后,大劳后,失于调养,或过服克削,元气大伤,则气虚喘逆之症作矣。

气虚喘逆之脉】多见浮大,按之则空,六部无根,虚浮于上,或见濡软,散大无神。

气虚喘逆之治】人参平肺散参橘煎四君子汤虚热参冬饮;虚寒,理中汤;虚

[b]人参平肺散[b] 治元气不足肺气不平。

桑白皮 知母 甘草 白茯苓 人参 地骨皮 青皮 陈皮 天门冬 薄荷叶热甚,加山栀黄芩

[b]参橘煎[b] 补气而不凝,顺气而不克,用补之前隧也。

人参 橘红

[b]四君子汤[b]

人参 白术 茯苓 炙甘草

有痰,加半夏陈皮

[b]参冬饮[b]

人参 麦门冬

等分同煎。

[b]理中汤[b]

人参 白术 炮姜 炙甘草 陈皮

[b]独参汤[b] 补气养元,第一重剂

  阴虚喘逆


阴虚喘逆之症】气从小腹直冲于上,喘声浊恶,撷肚抬身,乍进乍退,时止时作,此阴虚火冲之症也。

阴虚喘逆之因】阴血不足,五志厥阳之火,触动冲任之火,自下冲上;阴精不足、龙雷之火,直冲上焦二火上冲,皆名阴虚喘逆之症。

阴虚喘逆之脉】多见细数。右关脉数,脾阴不足;左关脉数,肝血有亏;两尺脉数,

阴虚喘逆之治】阴血不足者,四物汤竹沥陈皮童便阴精不足者,家秘天地煎

[b]四物知柏汤[b]

当归 生地 川芎 白芍药 知母 黄柏

[b]四物青黛汤[b] 加真青黛同煎,冲竹沥童便

桢治阴火呃逆,单用四物知柏汤,今治阴火喘逆,又用四物汤青黛竹沥,因喘逆上焦不和,必兼痰火故耳。丹溪虽有方,未有发明,故特表之。

[b]家秘天地煎[b]

天门冬(四两) 地黄(四两) 黄柏(二两,炒) 知母(二两)

[b]家秘肝肾丸[b]

天门冬(六两) 地黄(六两) 当归(四两) 白芍药(四两) 知母(二两) 黄柏(二两)

  伤损喘逆


伤损喘逆之症】张口抬胸,喝喝喘急,不能接续,或胸胁作痛,或吐紫血,此伤损喘

伤损喘逆之因】或饱后举重,或饥时用力,或号呼叫喊,伤损肺气而喘作矣。

伤损喘逆之脉】或促或结,大小不均,六部冲和者生;至数不清,按之散乱者死。

伤损喘逆之治】理气调逆,和血去瘀,四磨汤,合四物汤。伤损肺窍,久不愈,白芨

[b]四磨汤[b] 通治气分要药。

枳壳 槟榔 沉香 乌药

[b]四物汤[b] 通治血分要药。

当归 川芎 白芍药 怀熟地

[b]白芨散[b] 治肺络损伤喘咳吐血

白芨 飞曲

二味同研,白汤调服

  附:产后外感喘


【产后喘逆之症】喉中喘促,气急息粗恶寒发热头痛身疼,此产后外感喘逆症也。

【产后喘逆之因】产前、临产、产后,不慎起居,偶犯外邪,内气先亏,外邪难散,壅而发热,则成喘逆之症矣。

【产后喘逆之脉】右脉浮数,肺胃热邪;右脉浮紧,肺胃寒邪;左脉浮数,太阳风热;【产后喘逆之治】太阳冒风芎归汤,加羌活防风太阳冒寒芎归汤,量加麻黄杏仁。肺冒风热,泻白散,加防风干葛。肺冒寒邪,芎归汤,加苏子杏仁

[b]芎归汤[b]

川芎 当归

[b]泻白散[b]

桑白皮 地骨皮 甘草

  附:产后内伤喘


【产后内伤喘之症】喉中气急,喘促抬肩,目慢唇青,身无表邪,此产后内伤喘症也。

【产后内伤喘之因】临产去血过多,荣血暴竭,卫气无主,此名孤阳无阴,若恶露不行,上冲肺胃,又名恶血攻心,二者皆令人喘也。

【产后内伤喘之脉】脉见芤涩,血虚之诊;脉见浮散,气虚之候;脉见沉数,气血热

【产后内伤喘之治】脉见浮散细微,芎归汤,兼用独参汤。若恶露不行,又宜行恶露为急,桃仁红花汤夺命散。热壅不行,牡丹皮散;寒凝不行,四神散身热昏沉,苏醒汤。

[b]芎归汤[b] 见前条。

[b]独参汤[b] 即人参一味。

[b]桃仁红花汤[b] 产后行瘀通用方。

桃仁 红花 苍术玄胡 生蒲黄 泽兰 芍药 楂肉 枳壳

[b]夺命散[b] 逐恶露定喘逆。

没药 血竭

[b]牡丹皮散[b] 治血分有热。

冬瓜子 当归 赤芍药 丹皮大黄桃仁

[b]四神散[b] 治血分有寒。

当归 川芎 赤芍药 炮姜

[b]苏醒汤[b] 治产后血虚风热。

当归 川芎 荆芥 紫苏

  附:肺胀


肺胀之症】喘不得卧,短息倚肩,抬身撷肚,肩背皆痛,痛引缺盆,此肺胀之症也。

肺胀之因】内有郁结,先伤肺气,外复感邪,肺气不得发泄,则肺胀作矣。

肺胀之脉】寸口独大,或见浮数,或见浮紧,浮数伤热,浮紧伤寒;寸实肺壅,浮芤气脱,和缓易治,代散则绝。

肺胀之治】脉实壅盛者,葶苈泻肺汤;肺受热邪加味泻白散;肺受寒邪小青龙汤石膏,家秘立加味泻白散前胡汤、三因神秘汤,随症加减治之。

[b]加味泻白散[b]

桑白皮 地骨皮 陈皮 石膏 桔梗 黄芩 知母 甘草

胸前满闷,加枳壳苏梗

[b]前胡汤[b]

前胡 桑白皮 半夏 苏子 杏仁 甘草 陈皮 枳壳 桔梗

有风,加防风。有寒,加麻黄。有热,加石膏黄芩

[b]三因神秘方[b]

苏梗 桔梗 桑白皮 地骨皮 青皮 陈皮 木香 枳壳

  附诸贤论


东垣云∶诸痿喘呕,皆属于上。伤寒家论喘呕,以为有余之邪中于外,寒变为热攻肺,故属于上。又有膏粱之人,奉养口腹,及过爱小儿,皆能积热成喘,宜以甘寒治之。丹溪云,喘因气虚,火入于肺,有痰者,有火炎者,有阴虚小腹冲上者,有气虚,有水气乘肺者。

戴复庵云,痰喘者,喘有痰声;火炎者,乍进乍退,得食稍减,食久仍喘,此胃中有实火,膈上有稠痰,得食压下痰火,喘即暂止。食已入胃,反助其火,喘仍大作,不独喘症,咳逆,属火者,亦皆如此。若作胃寒治,便是以火济火。若胃绝而喘,抬肩撷肚,而无停止。丹溪云,喘须分虚实气虚人参阿胶五味汤实喘者,肺窍壅滞,右寸口沉实,宜泻肺。虚喘者,先觉呼吸气短,两胁胀满,左尺大而虚,宜补肾邪喘者,肺受外邪,伏于关窍,右寸紧盛者,宜散肺邪。亦有六部俱伏者,亦宜发散,则身热退。《三因方》云,肺实者,上气喘逆,咽中逆,如欲呕状,自汗出,右寸气口脉有力。肺虚者少气不足,右寸气口脉必无力。丹溪云,喘自小腹下直冲于上者,阴虚喘也,用四物汤青黛竹沥陈皮补阴化痰。夫阴虚作喘,实发人未发,但此方止可治血虚火冲者,若肾中真阴虚,非四物补阴血之谓,宜六味丸加门冬、五味黄柏知母,或知柏天地煎,煎大剂饮之,壮水之主,水升火降而喘自定,当与阴虚龙雷相火同看。若概云阴虚,则失分血虚、精虚矣。若肝肾皆虚,精血皆不足,宜以家秘肝肾丸,兼而治之。按丹溪治阴火上冲作呃,用四物汤加知柏;今治阴火上冲而喘,用四物汤青黛竹沥,以呃无痰而喘必兼痰也。总之,治喘之法,真知其寒者,则用青龙汤等。真知其风者,则用防风汤等。真知其暑者,则用清暑益元散。真知其湿者,则用燥湿胜湿汤。真知其火与燥者,则用栀连汤。此皆外感也。若内伤诸喘,血虚者,四物汤竹沥童便。若阴精不足,则补肾地黄丸或家秘知柏天地煎。至于元气不足


上一篇:眩晕总论 下一篇:哮病论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