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卷丝苦苣苔

出处: 《西藏常用中草药
实际拼音: Juǎn Sī Kǔ Jù Tái
别名: 渣加哈梧(藏名)
来源: 苦苣苔科植物卷丝珊瑚苣苔全草。7~8月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约30厘米。根茎肥厚粗短,表面黑褐色。叶于基部丛生,平卧;叶片卵形至形,肥厚肉质,先端急尖,基部渐狭,边缘具细锯齿,上面深绿色,下面密被棕色细长丝状毛;叶柄宽薄,密被棕色长丝状毛,长2.5~3厘米,宽2厘米。聚伞花序,顶生;花茎数枝由叶丛抽出,紫黑色,被棕色细绒毛;花冠圆柱状钟形,5裂,天蓝色。蒴果。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岩石旁。分布西藏等地。
性味: 甘苦,寒。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强肾,止血。解野菜、肉类及乌头中毒。治热性腹泻,阳痿早泄月经失调,白带过多。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3钱。

《中华本草》:卷丝苦苣苔

出处: 出自《西藏常用中草药
实际拼音: Juǎn Sī Kǔ Jù Tái
英文名: Herb of King Corallodiscus
别名: 石莲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苦苣苔科植物卷毕珊瑚苣苔的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Corallodiscus kingianus (Graib) Burtt [Didissandra kingiana Craib]

采收和储藏:7-8月采收,晒干。

原形态: 卷丝珊瑚苣苔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叶全部基生,呈莲座状;叶柄宽,扁平,长达4.5cm,被锈色柔毛;叶片革质,鞭状狭卵形或卵状披针形,稀卵圆形,长2-9cm,宽1.4-3cm,先端锐尖,稀钝,基部形,边缘具政治课细锯齿或近全缘,上面无毛,下面密被锈色毡状绵毛。花葶2-6条,长6-11cm,密被锈色柔毛;聚伞花序有5-20花;花萼钟状,5浅裂,裂片长圆形,内面无毛,具5脉;花冠筒,淡紫色或紫蓝色,长10-14mm,上唇较短,2裂,下唇较长,3裂,内面下唇一侧具淡褐色毛和两条深褐色斑纹,筒长8-12mm;雄蕊,花丝有时卷曲,花药长圆形,花室汇合,基部极叉开,退化雄蕊1,着生于花冠基部1.2mm处;雌蕊无毛;子房长圆形,柱头头状,微凹。蒴果长圆形,长约2cm。花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800-4600的山坡、林下岩石上。

资源分布:分布于青海、四川及云南、西藏等地。

性味: 味甘;苦;性寒
归经: 肾;肝;大肠经
功能主治: 清湿热;解热毒。主湿热泄泻;折带过多;乌头中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临床应用: 解野菜、肉类及乌头中毒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