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拼音Y)第二篇


  月信


生理学名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引《产宝方》序论:“月水如期,谓之月信。”即月经。详该条。

  月水滞涩


病证名。出《太平圣惠方》卷七十二。即月经过少。详该条。

  月水汁


出《本草集要》。即月经之血。

  月水色黄


症名。出《竹林寺女科秘方》。即经来黄色。详该条。

  月水久不绝


病证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指经漏。详该条。

  月水不通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月水不通者,由劳损血气,致令体虚受风冷,风冷邪气客于胞内,伤损冲任之脉,并手太阳、少阴之经,致胞络内绝,血气不通故也。”即经闭。详该条。

  月水不利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月水不利候。”一指经行不畅,一指经闭

  月水不来


出《脉经》。即经闭。详该条。

  月水不断


病证名。《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妇人月水不断者,由损伤经血冲脉任脉虚损故也。”即经漏。详该条。

  月水不调


病证名。出《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七:“月水不调候。”即水经不调。详该条。

  月水


脉经》:“手太阳,少阴不养者,下主月水,上为乳汁,活儿养母。”即月经,详该条。

  月事沉滞


病名。指月经数月不行。《儒门事亲》卷五:“夫妇人月事沉滞,数月不行,肌肉不减。《内经》曰:此名为为沉也。沉者,月事沉滞不行也。急宜服桃仁承气汤当归,大作剂料服,不过三服立愈。后用四物汤补之,更可用宣明方槟榔丸槟榔木香牵牛陈皮)。”

  月事不通


病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治妇人血闭月事不通方……”月事不通经闭,详经闭条。

  月事不来


病证名。出《素问·评热病论》:“月事不来者,胞脉闭也。”即经闭。详该条。

  月事


月经。《素问·上古天真论》:“二七而天癸至,任脉通,太冲脉盛,月事以时下,故有子。”详见月经条。

  月使不来


病证名。出《脉经》卷九。指经闭。详该条。

  月使不调


病证名。出《脉经》卷九。指月经不调。详该条。

  月使


出《脉经》卷九。指月经。详该条。

  月食疮


病名。系指耳郭上生疮,或烂痛有脓汁。多见于小儿。《诸病源候论》卷五十:“疮生于小儿两耳,时瘥时发,亦有脓汁,此是风湿搏于血气所生,世亦呼之为月食疮也。”又云“小儿耳鼻口间生疮,世谓之月食疮,随月生死,因以为名也。世云小儿见月初生,以手指指之,则令耳下生疮,故呼为月食疮也。”月食疮,其义有二。一指发病部位比较广泛,生于两耳及鼻面间,并下部诸孔窍侧,随月盛衰;一为专指耳下生疮,烂痛有脓汁,时瘥时发者。参见月蚀疳疮条。

  月蚀疳疮


病名。《证治准绳·外科》。多由风湿热毒熏蒸所致。症见耳廓上生疮,痛流黄水,时发时愈。治宜清热除湿。可选用温胆汤等加减。外用胡粉散

  月蚀疮


病名。见《太平圣惠方》卷八十九。常见于小儿。多因胎毒未净,肝胆不清,脾经湿热所致。症见耳上生疮,时发时止,或随月盈则剧,月亏则轻。治宜清热解毒。方用黄连解毒汤加减。

  月色皆浓


病证名。见清·黄惠然《黄乔岳眼科全集》。谓目至黄昏则视物不清。本病多因阴血亏损,阳气消耗,以致水火不济而成。参见目常日夕昏条。

  月阙疮


病名。《疮疡经验全书》卷一:“口紧,一名月阙疮,一名雁来风,一名虫蚀疮。”其症见唇疮口紧。本病多因脾胃热气上冲所致。治宜清解脾胃郁热。方用清胃散加减。参见唇疮条。

  月期华水


名词。出佛经《四分律》。即月经。详该条。

  月脉


妇科名词。《普济方》卷三百三十二:“桃仁丸治妇人脐腹积滞,月脉不调,疼痛气闭……”月脉当指月经。详该条。

  月客


名词。出《神仙服食经》。即月经。详该条。

  月经滞涩


病证名。指经行滞涩不爽,经量较少。多因营血不足或气血运行受阻所致。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妇人月水不通”篇:“治妇人月经滞涩”,治宜“调顺荣气姜黄散方(姜黄半两、丁香半两、当归炒一两、芍药一分,上四味,捣罗为散,每服二钱匕,温调下,日二)。”参见经行后期月经过少条。

  月经先期


病证名。出《竹林女科证治》。即经行先期。详该条。

  月经水


名词。《本草蒙筌》卷十二“人部”:“月经水女劳复,并解箭毒”。月经水月经之血。

  月经涩少


病证名。出《女科指掌·调经门》。指月经过少。详该条。

  月经前期


病证名。出《女科秘要》卷三。即经行先期。详该条。

  月经愆期


病名。出《类证普济本事方》。

①指经行先后无定期。《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经来前后为愆期。”

②指错过日期的意思,故即经行后期。可参见相应词条。

  月经落后


病证名。出《女科指掌·调经门》。即经行后期。详该条。

  月经来如胆水


病证名。指经期阴道流出黄绿色的液体。《女科备考》:“月经来如胆水,五心作热,腰痛小腹痛面色萎黄,不思饮食,乃气血虚弱。”治疗“先用黄芩散黄芩川芎当归甘草知母花粉)退其热,后用调经丸三棱莪术当归白芍生地熟地延胡索茯苓川芎、大、小乌药砂仁香附补血以顺气。”

  月经或前或后


病证名。出《女科秘要》卷三。即经行先后无定期。详该条。

  月经后期


病证名。出《女科秘要》卷三。即经行后期。详该条。

  月经过少


病名。亦名月经涩少月经滞涩经水否涩经水涩少经乍来乍少等。指月经能按时而来,但经血量少于正常,或行经时间过短,量亦过少,甚至点滴一、二日即净。按其原因之不同,有血虚月经过少血寒月经过少血瘀月经过少肾虚月经过少痰湿月经过少等。详参各条。

  月经过多


病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二“经血暴下”篇小蓟汤方。亦名月候过多经乍来乍多。指月经周期虽准,但经血较常量明显增多,或经行时间延长,超过七、八天以上,量亦增多。按其形成原因之不同,有气虚月经过多血热月经过多劳伤月经过多等症型。详见各条。

  月经不行


病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妇人月水不通”篇中。即经闭。详该条。

  月经不通


病证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妇人月水不通”篇下。即经闭。详该条。

  月经不调


病名。出《千金要方》卷四:“月经不调”篇。又有月水不调月使不调月经不匀、月候不调失信经水无常经水不定经水不调、经不调经气不调经血不定经脉不调经候不匀经候不调等名。《妇科玉尺》:“经贵乎如期,若来时或前或后,或多或少,或月二、三至,或数月一至,皆为不调。”但现月经不调则泛指月经的周期、血量、血色和经质的异常。常见的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无定期、月经过多月经过少等。详参上述词条。

  月经病


病名。是指月经周期、经期经量的异常或伴经色经质的异常;月经的非生理性停闭;或多次伴随月经周期,或于绝经前后所出现的有关症状为特征的一类疾病。以月经周期异常为主的病有月经先期月经后期月经先后不定期;以经期异常为主的病有经期延长;以经量异常为主的病有月经过多月经过少月经时多时少;经色异常的有经来色淡经来色紫经来如黄泥水月经来如胆水等;经质异常的如经来成块经来如牛膜片等;非生理性停经的有经闭;伴随月经周期前后出现的病症有痛经崩漏逆经、经行吐、经行便血经行身痛经行发热经行泄泻经来浮肿等;绝经前后出现的病症有绝经前后诸症,年未老经水断、年老经水复行、经断复来等。详见各有关条。

  月经


名词。《脉经》卷九“平带下绝产无子亡血居经证第四”:“妇人月经一月再来……”亦名月水月水汁月信月行月汛月使月运月事月经水月脉月客月浣月候月候血月期华水、月漏、月潮、月露、红脉红漏、红潮、血经血信血脉经水、经月、经汁血经血经事经脉经信经候信水、癸、癸水、朝信、潮水、水中金、例假等。是指子宫周期性出血的生理现象。女子一般在十四岁左右即开始来潮,到五十岁左右自行断绝,中间除妊娠及哺乳期外通常一月来潮一次,每次持续时间约为3-7天。因期每月均按期而来,故称月经

  月假


生理学名词。宋·齐仲甫《女科百问》卷上:“阳气胜阴,月假多者,当归饮……”月假月经。详该条。

  月忌


古代针灸宜忌说之一。见《千金翼方》。将十二月配属十二地支,按其变化推算血忌日、血支日、月厌日、四激日、月杀日、月刑日、六(月)害日等。据以避忌针灸。

  月浣


生理学名词。出《千金要方》卷四“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篇七害之一“月浣乍多乍少。”月浣当指月经。详月经条。

  月候血


名词。出《太平圣惠方》卷一百五十一。即月经之血。

  月候愆期


病证名。出《妇人大全良方》卷一:“月水不调方第五”加减吴茱萸汤条。即月经愆期。参见该条。

  月候过多


病证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二“经血暴下”篇:“治妇人月候过多,血伤漏下不止蒲黄丸方。”即月经过多。详参该条。

  月候不调


病证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妇人月水不调”篇:“治妇人月候不调,……赤芍药汤方。”即月经不调。详该条。

  月候


名词。出《圣济总录》卷一百五十一“妇人月水不调”篇,即月经。详该条。

  月斧


眼科手术器械名称。见《目科正宗》。钢铁制作用以铲除外障之膜、翳等。

  月潮


妇科名词。指月经。见《古今医统》。

  月不通


病证名。出《证治要诀》。即经闭。详该条。

  月闭


病证名。《神农本草经水蛭条:“水蛭,味咸,平。逐恶血瘀血月闭破血积聚无子,利水道。”月闭经闭。详经闭条。

  约束


解剖名称。《灵枢·大惑论》:“肌肉之精为约束。”

①张景岳《类经》卷十八注:“约束眼胞也。”

②泛指眼睑、眶筋膜、眼外肌等。脾主肌肉眼睑的病变与脾胃有一定的联系。

  约


约束。《灵枢·本脏》:“胃下者,下管约不利。”

②归纳,概括。《灵枢·禁服》:“细子恐其散于后世,绝于子孙,敢问约之奈何?”

③约定的规则、法则。《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多少,病有盛衰,治有缓急,方有大少,愿闻其约奈何?”

④皱缩。《灵枢·本脏》:“爪直色白无约者,胆直。”

⑤通“要”,要旨,要点。《灵枢·刺节真邪》:“此刺之大约,针之极也。”

  《愿体医话》


医话著作。又名《愿体医话良方》。清·史典撰。刊于1838年。前载医话12则,后载各种急救法及20多种急症的简易治法,大多为民间效方。切于临床实用。现有《潜斋医学丛书》本。

  远者偶之


治疗学术语。指一种用药法则。对病变部位在下在里,或在病程较长的病证,应使用药味较多或药性较猛的方剂治疗。《素问·至真要大论》:“近者奇之远者偶之。”张景岳注:“远者为下为阴,用其重而急也。”

  远血


病名。先排便后下血之证。《金匮要略·惊悸下血胸满瘀血病脉证并治》:“下血先便后血,此远血也。”《景岳全书·杂症谟》谓:“血在便后者,其来远,远者或在小肠,或在于胃。”因脾气虚寒,不能统血所致者,证见血色暗黑,唇淡口和,四肢不温,舌淡苔白,脉细无力,用黄土汤温阳健脾坚阴止血。因阴虚火旺壮火食气脾阴虚肺气燥,失其敛摄者,用人参清肺汤。因肝经怒火,肺经忧郁,以致血不藏摄者,用归脾汤山栀麦冬五味,或丹栀逍遥散阿胶桑寄生地榆。若虚损不足,下血过多,脾气不固,肾气不强,面色萎黄手足厥冷六脉微弱虚浮者,宜大补肝脾肾三经,用人参养营汤补脾,胶艾四物汤巴戟甘草补肝,断红丸补肾(见《血证论·便血》)。参见便血有关条。

  远听


生理学术语。指听力良好。《灵枢·师传》:“肾者主卫外,使之远听,视耳好恶,以知其性。”

  远取法


远道选穴法。见该条。

  远近配穴法


针灸配穴法之一。以局部与远道相结合的配穴方法。如胃痛取中脘胃俞为近取,内关足三里为远取;牙痛远取合谷内庭,近取颊车等,均是。

  远近


①指距离的长短。《灵枢·经水》:“夫十二经水者,其有大小、深浅、广狭、远近各不同,……。”

②喻亲疏。《素问·汤液醪醴论》:“亲戚兄弟远近音声日闻于耳,五色日见于目,……”

③指疾病部位有远近之分。远近相对而言,如以表里言,则表近里远;以经络脏腑言,则经络脏腑远;以脏与腑言,则腑近脏远;以上下言,则上近下远。《素问·至真要大论》:“气有高下,病有远近,证有中外,治有轻重,适其治所为故也。”

④指病程时间的长短。《灵枢·五色》:“察其沉浮,以知浅深,察其泽夭;以观成败;察其散抟,以适远近。”

  远节段取穴


针灸学名词,指一种取穴法。指在临床治疗或针麻时所选用的穴位与病痛或手术部位不属于同一或邻近的脊髓节段所支配。例如头部疾患或颅脑手术取用下肢部穴位,腰腿部疾患取用上肢部穴位等,均是。通常所称的远道取穴,如《标幽赋》说的“交经缪刺,左有病而右畔取;泻络远针,头有病而脚上针。”多数可归属此类。

  远道选穴法


针灸取穴法之一。又称远取法。指远离病痛部位选穴。《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原指六腑部选取下肢部的合穴,后多泛指头身、脏腑病症取用四肢穴,以及左右交叉取穴,上下交叉取穴等。

  远道刺


刺法名。九刺之一。《灵枢·官针》:“远道刺者,病在上取之下,刺府输也。”指身体上部有病取用肘膝以下阳经(属腑)的穴位进行治疗。亦有指取用下肢足三阳经穴位六腑下合穴者。以其针刺穴位距病处较远而名。近代所称“远道取穴法”盖源于此。

  远痹


病名。日久不愈的症。《灵枢·九针十二原》:“长针者,锋利身薄,可以取远痹。”《类经》卷十九:“凡虚风之深入者,必内舍于骨解腰脊节凑之间,故欲取深邪远痹者,必为大针以治之也。”

  远


①距离远。《素问·疟论》:“其间日发者,由邪气内薄于五脏,横连募原也,其道远,其气深。”

②时间间隔长。《素问·厥论》:“厥或令人腹满,或令人暴不知人,或至半日,远至一日乃知人者何也?”

③差异大。《素问·示从容论》:“白与黑相去远矣。”

④深奥,深远。《灵枢·师传》:“远乎哉问也。”《素问·天元纪大论》:“善言近者,必知其远。”

⑤疏远。《素问·六元正纪大论》:“不可不敬畏而远之。”

⑥避忌,避开。《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以远死而近生。”《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⑦指病发作慢。《素问·六微旨大论》:“顺则其病远,其害微。”⑧指疾病处所。见“远近”。

  圜(yuá,音圆)直


人体部位名。指人中沟部位。《灵枢·五色》:“男子色在于面王,为小腹痛,下为卵痛,其圜直为茎痛。”念莪注:“圜直,指人中水沟穴也。人中有边圜而直者,故人中色见,主阴茎作痛。”

  猿戏


导引功法名。是一种模仿猿猴类动物的动作的导引功法。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帛画《导引图》有“木侯”(沐猴)及“管墟”(猿呼)图样,二者皆作呼啸状。后为五禽戏之一。《云笈七签·导引按摩》:“猿戏者,攀物自悬,伸缩身体,上下一七。以脚拘物自悬,左右七。于钩却立,按颈,各七。”此后流派渐多。

  猿猴摘果


小儿推拿方法名。操作方法有多种:

①用两手摄扯小儿螺蛳骨处皮肤(《小儿按摩经·手诀》)。

②用左手大、食二指从小儿阳穴上捻动至关中转到总筋左边,右手大、食二指捻动从阴穴向上转到关上(《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十二手诀》)。

③用两手牵拉小儿双手时伸时缩(《小儿推拿秘诀·手上推拿法》)。

④用大、食两指摄小儿两耳尖,向上提几次,再扯两耳坠,往下拉几次(《幼科推拿秘书·十三大手法推拿注释》)。

⑤用左手食、中二指捏小儿阳穴,大指捏阴穴。属寒症者,用左大指从阴穴往上经三关揉至曲池,转下经六腑至阳穴,名转阳过阴;属热症者,则反之,名转阴过阳;俱揉几遍,揉毕,再用右大指捏小儿心、肝、脾穴各一下,并各摇几十次,寒证往里摇,热证往外摇(《厘正按摩要术》卷三)。能消食,治痰气,除虚退热。

  袁仁


明代医生。字良贵,号参坡。嘉善(今浙江)人。祖灏、父祥皆经世学,至仁得传学愈深邃,于理学、佛学、天文、地理、历律、兵刑,水利无不博涉。尝谓医业可藏身济人,遂隐于医。昆山魏校以疾召之,使者三请不往,曰:“心疾,当行仁义,不然虽十至而无益。”着《内经疑义》、《本草正讹》、《痘疹家传》等,均佚。

  袁谦


清末医家。字豫来。宝山(今上海市)人。精医。着《病机卑迩集》、《伤寒卑迩集》、《药能广集》、《业医必读》,未见传世。

  袁坤厚


元代医生。字淳古。益州(今四川成都)人。精通医学。曾任成都医学正,撰《难经本旨》,今佚。

  袁句


清代医家。字大宣,号双梧主人。河南洛阳人。曾任职于刑部,精医药。凡病叩门者,皆为之诊治。因其儿女半伤于痘,乃精研痘科,历十六载,撰《天花精言》六卷(又名《痘症精言》)(1753年)。

  袁班


明末医家。字体庵,高邮(今属江苏)人。嗜于医学,二十岁始闭户读医书,历十年,遂精其术,善脉诊,治多良效,有“江北名医”之誉。着《证治心得》一卷(1643年),折衷诸家之说,参以己之临证心得,强调临证必须四诊合参,审慎定方用药。

  圆针


古针具名。即员针。见该条。

  圆翳外障


病名。又名遮睛障。指翳之形圆、色白而薄,也偶有厚者。因其光滑深沉,久治难消,又称宿翳。

  圆翳内障


病名。又名圆翳。见《秘传眼科龙木论》。即指黄精(晶状体)混浊病变。相当于今之白内障。历代医籍因其病因、形、色,以及程度不同而有许多名称,如:胎毒内障枣花内障、如金内障、如银障、圆翳内障等。其症状表现为:初患之时,眼前多见蝇飞花发,垂嬉,薄烟轻雾,渐渐加重,不痛不痒,渐渐失明。外观未见异常,不辨人物,惟睹三光。透见瞳内,黄精呈不同形色之混浊,色白或微黄,或粉青,状如星、如枣花、如半月、如剑脊、如水银之走、如膏脂之液、如油之滴水中、如之冻杯内。可一眼先患,亦有双眼同病。该病或由先天不足而胎患所致;或因肝经风热阴虚湿热,上攻于目而成;亦可肝肾阴虚、目失濡养日久而患。其治疗:肝经风热者宜平肝清热兼以疏风,方选防风散石决明散加减;阴虚湿热者可养阴、清热、除湿,方选甘露饮加减;肝肾阴虚者,宜滋养肝肾,方选杞菊地黄丸石斛夜光丸等加减。若以针刺疗之,可选睛明攒竹合谷足三里等穴。若翳定障老而光感色觉正常,可手术治疗。

  圆翳


病名,即圆翳内障。《世医得效方》卷十六:“圆翳者,或黑珠上一点圆,日中见之差小,阴处见之则大白,或明或暗,视物不明”。多因肝肾俱虚而致。宜补肝肾为主,方选补肝散。参见圆翳内障条。

  圆癣


病名。指生于面、颈、躯干及四肢的一种癣疾。见《诸病源候论》卷三十五。”书中有:“圆癣之状,作圆文隐起,四畔赤,亦痒痛是也,其里亦生虫。”本病多因湿热外邪侵袭皮肤或接触传染而得,好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等处。患处病损部位为钱币状圆形红斑,边缘清楚,其中央处可自愈。红斑周围可见丘疹、水泡、结、鳞屑等变化,自觉瘙痒。该癣疾除呈泛发性时需配合内服外,治疗一般单纯外用即可。如用土槿皮酊外搽;或用硼砂3克,100毫升,调匀外搽;亦可用20%铜绿散油调外涂,相当于体癣。

  圆利针


古针具名。即员利针。见该条。

  圆镜


眼科金针开内障八法之七。《目经大成》卷二:“翳净,用针干于金井中央,周遭浣涤,细看睛内,神水澄澈,颜色指动,一一映照,自尔远可识人,近能鉴物。”即指晶状体位置固定后,将金针退至瞳孔中央,检查前房、房水、视力等的状况。参见拨内障手法条。

  原穴


经穴分类名。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穴位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阴经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相同。《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也,应出十二原,而原各有所出,明知其原,睹其应,而知五脏之害矣。”《难经·六十六难》:“阐述为:“脐下肾间动气者,人之生命也,十二经之根本也,故名曰原。三焦者,原气之别使也,主通行三气,经历于五藏六府。原者,三焦之尊号也,故所止辄为原。五藏六府之有病者,皆取其原也。”说明了原穴的重要性,能主治五脏六腑的病变。近代还因此作为一经的代表穴用于经络测定。

  原生


出清·亟斋居士达生篇》。指胎产。因胎产为人生之始,故名原生

  原气


即元气,又名“真气”。包括元阴元阳之气。由先天之精所化生,而赖后天水谷精气的滋养。它发源于肾(包括命门),藏于丹田,借三焦之道,通达全身。它的主要功能,是推动人体的生长和发育,温煦和激发各个脏腑经络等组织器官的生理活动,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是维持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难经·三十六难》:“命门者,诸精神之所舍,原气之所系也。”

  原平仲


隋代医药学家。履贯欠详。撰有《灵秀本草图》六卷,已佚。

  原络配穴法


针灸配穴法之一。即以本经原穴与其表里经的络穴相配合,用以治疗本脏本腑有关疾病的方法。如肺经有病取本经的原穴太渊,配以大肠经络穴偏历等。因本法以取本经的原穴为主,表里经的络穴为配(客),故又称主客配穴法

  《原病集》


综合性医书。五卷。明·康椿撰于1502年。本书共分元、亨、利、贞四类。“元类要法”上下二卷,总论医学习业,诊候、药性、察病、治法、经络等。“亨类钤法”、“利类钤法”各一卷,分论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病证。“贞类钤方”一卷,论述用药之法,及汤、散、饮、丸(圆)、丹、膏诸剂及杂法。现存明刻本、明抄本。

  原


①即原穴。为五输穴(或六输)之一。十二经(手足三阳及手足三阴俞穴代之)各有一原穴原穴与连属的关系密切,在治疗上有重要作用。原穴是人体原气(即元气)作用集中反映的地方,脏腑经脉病变在原穴反映也较敏感。该类穴多分布在腕踝关节附近。如太渊(肺),神门(心),大陵(心包),太白(脾),太冲(肝),太溪(肾),合谷大肠),腕骨小肠),阳池三焦),冲阳(胃),丘墟(胆),京骨膀胱)。原穴多用于检测或治疗脏腑有关病证。《灵枢·九针十二原》:“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十二原者,五腑之所以禀三百六十五节气味也。”《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原独不应五时,以经合之,以应其数。”

②本源,根本。《素问·八正神明论》:“三部九候为之原,九针之论不必存也。”王冰注:“以三部九候经脉为之本原,则可通神悟之妙用。”

③同“源”。渊源。指事物发生之始因根由。《素问·灵兰秘典论》:“至道在微,变化无穷,孰知其原。”

④病因,病原。《灵枢·九针十二原》:“未睹其疾,恶知其原。”

  员柱


经穴别名。出《外台秘要》。即攒竹。见该条。

  员针


针具名。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员针,取法于絮针,筩其身而卵其锋,长一寸六分。主治分间气。”是一种身为圆柱状,端呈卵圆形的针具。用于按摩体表,治疗筋肉痹痛等病证。

  员在


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攒竹。参见该条。

  员利针


针具名。九针之一。《灵枢·九针论》:“员利针,取法于牦针,微大其未,反小其身,令可深内也,长一寸六分,主取痈者也。”是一种针体细小而尖微大圆利的针具。用于治疗痈肿症等病证。

  元珠先生


唐代医家。生平履贯欠详。于《黄帝内经素问》颇有深刻研究。王冰曾师事元珠先生,聆听对《素问》之讲解,深受启发。

  元痈


病名。系指喉痈之生于高位者。《咽喉经验秘传双喉痈篇认为:“……须要看他地位,在上者为元痈。”治宜清热解毒。方用五味消毒饮加减。

  元英


南北朝时期北魏官吏。鲜卑族。善骑射,亦谙医药。

  元阴


生理学名词。即肾阴。与元阳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元,故称。又名天癸。《景岳全书》卷一:“元阴者,即无形之水,以长以立,天癸是也。”详肾阴天癸条。

  元阳


生理学名词。即肾阳。与元阴相对而言,是生命的本元,故称。《景岳全书》卷一:“元阳者,即无形之火,以生以化,神机是也。”详肾阳条。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