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国药典》:天竺黄

天竺黄 天竺黄

实际拼音: Tiān Zhú Huánɡ
来源: 本品为禾本科植物青皮Bambusa textilis McClure或华思劳竹Schizostachyum chinense Rendle等杆内的分泌液干燥后的块状物。秋、冬二季采收。
性状: 本品为不规则的片块或颗粒,大小不一。表面灰蓝色、灰黄色或灰白色,有的洁白色,半透明,略带光泽。体轻,质硬而脆,易破碎,吸湿性强。无臭,味淡。
鉴别:

(1)取本品适量,炽灼灰化后,残渣中加盐酸与硝酸的等容混合液,滤过,滤液加钼酸铵试液,振摇,再加硫酸亚试液,即显蓝色。

(2)取滤纸 1片,加亚氰化钾试液 1滴,待干后,再加本品盐酸溶液 1滴、水10滴与0. 1%茜红的乙醇溶液 1滴,置氨蒸气中熏后,滤纸上可见紫色斑中有红色的环。

性味: 甘,寒。
归经: 归心、肝经
功能主治: 清热豁痰,凉心定惊。用于热病神昏中风痰迷,小儿痰热惊痫抽搐夜啼
用法用量: 3~9g。常入丸、散剂
贮藏: 密闭,置干燥处。

《全国中草药汇编》:天竺黄

别名: 天竹黄竹黄
药理作用: 抑菌实验:对常见化脓性球菌和肠道致病菌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性味: 甘,寒。
功能主治: 清热豁痰,宁心定惊。用于热病神昏谵语中风痰壅,小儿惊风抽搐
用法用量: 1~2钱。常入丸、散剂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