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要点】 治则 温中散寒,疏肝理气,活血化瘀,健脾消食,通便泄腑,行气止痛。 取穴 以任脉、足阳明胃经、手厥阴心包经穴为主。 单穴取穴 第一穴:承浆穴,适用于饮食停滞,寒邪犯胃证型。 第二穴:内关穴,适用于肝气犯胃,气滞血瘀证型。 第三穴:外关穴,适用于饮食不节,痰湿阻遏,情志所伤证型。 【操作方法】 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 承浆穴:让患者取坐位,头部后仰,下嘴唇中点与下颏骨之间连线中点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5寸不锈钢毫针,平刺承浆穴,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10分钟捻转1次,捻转3次,每日治疗1次,轻者7天为1疗程,重者10天为1疗程。 内关穴:腕横纹上2寸,两筋之间。皮肤常规消毒,用2寸不锈钢毫针直刺内关穴,得气后,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捻转。5分钟捻转1次,捻转3次,轻者5天为1疗程,重者10天为1疗程。 外关穴:腕背横纹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5寸毫针,快速直刺约1寸,得气后,用提插捻转强刺激,使针感下行手指。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虚实夹杂用平补平泻法。每10分钟左右捻转1次,以增强针感,捻转3至5次,每日治疗1次。轻者5次为1疗程,重者7次为1疗程,并可1日治疗2~3次。 【病案举例】 智某,女,35岁,工人,2008年9月12日初诊。 上腹胀痛6小时。午餐吃韭菜水饺过量,加午睡受凉,醒后胃脘即感胀痛,逐渐增重,恶心欲吐,服用胃复安、吗丁啉未见效,心烦不安,未大便。既往有慢性胃炎病史。舌质淡红、苔薄微黄、脉右关弦紧、略滑。证为饮食停滞,寒邪袭胃,升降失调,痰瘀阻络。治宜降逆和胃,化瘀通络止痛。单取承浆穴针刺。 承浆穴,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从左向右平刺承浆穴,得气后,用平补平泻法捻转,约2分钟,胃脘疼痛减轻,后改为泻法捻转,约1分钟,疼痛即可消失,恶心欲吐、胃脘胀满随即悉除。每5分钟捻转1次,共3次,约15分钟。1次针刺后,随访1月未反复。 按:急性胃炎为临床常见病之一。常见于饮食不节,暴饮暴食、劳累、受凉、饮食停滞等因素诱发。属中医“胃脘痛”、“呕吐”等范畴。辨证分型多为饮食停滞,寒邪侵袭,肝气犯胃。本案为饮食停滞,寒凉侵袭。单刺承浆穴获愈。由此可知,承浆穴具有降逆和胃,祛痰化瘀,行气止痛之功。 承浆穴属于任脉穴,又为足阳明胃经穴,对头面部、胸腹及相应的内脏器官疾病有治疗作用。因此,胃炎急症治疗,可取承浆穴,并用泻法针刺,疗效确切。(苗子庆 苗卫萍)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