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艳萍
    许多生活在南方的人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到了冬天,一旦防护不当,得了冻疮,即便天气转暖后康复,到了第二年冻疮又会不期而至,又疼又痒,让人苦不堪言。为什么有些人爱长冻疮,又该如何摆脱冻疮的“纠缠”,一起来听听江苏省中医院皮肤科副主任中医师张璐璐怎么说。   冻疮是什么     冻疮是冬季常见的一种皮肤病。它是由于气候寒冷、环境潮湿等因素引起局部皮肤产生的一种异常炎症反应。临床表现多为单个至多个红色甚至蓝紫色斑疹、丘疹或者结节,严重时会出现水疱、坏死、溃疡,甚至继发感染。     冻疮好发于耳部、鼻部、面颊、足跟、手指和足趾远端,有时大腿、小腿和臀部可见深在性冻疮。患者常感觉皮肤冷、麻木、活动困难,伴有瘙痒感,灼热感或疼痛感。   冻疮怎么办     冻疮的复发率很高,往往“一年生冻疮,年年生冻疮”,很大程度上跟体质有关。中医认为,冻疮患者大多属于阳虚体质,在寒冷季节,寒湿致邪,导致其气血运行不畅,凝滞脉络,久而久之肌肤便会失去养分,导致阴寒久伏于脉络。血液循环不好,末梢血液循环比较差,对寒冷的耐受能力差及运动少的人更容易发生冻疮,因此老人、妇女、儿童最易得。     冻疮可以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对于局部皮肤红肿痒痛热的轻度冻疮,只要将皮肤暖和起来,避免诱发加重因素,通常可以自行恢复。也可用3%碘局部涂擦并按摩,一日数次,效果较好,或用5%樟脑松节油辣椒酊(新鲜辣椒3~5只放在75%精或250克白内,密封7天即成)等涂擦患处并进行按摩。切忌采取火烤,热水烫等加热措施复温。     对于比较严重的冻疮,表现为局部起水泡,皮肤呈蓝黑色,知觉消失,建议及时到医院治疗。可通过口服和外用药物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及扩张血管进行治疗。如果冻疮破溃了,还需要使用一些抗感染的药物防止继发感染。除了药物治疗,物理治疗也可用来促进局部的血液循环,加速病情恢复。冻疮一般需要2~3周自然恢复,用药1周左右,病情恢复后即可停药。   如何预防冻疮     保持局部温暖 衣服、鞋袜要穿暖和。保暖后全身血管收缩功能好,可以抵御寒冷,从而预防冻疮发生。     避免潮湿 因为潮湿的环境容易增加局部寒冷诱发冻疮发生,保持局部皮肤干燥,可预防冻疮发生。     适当吃防寒保暖食物 冬日吃一些温性食物,如羊肉牛肉鸡肉辣椒川椒生姜大蒜等,可以帮助御寒保暖,增强耐寒力。     坚持锻炼 常用冷水洗手、洗脸、洗脚,增强自身抗寒能力;每天数次搓手、耳朵等局部皮肤,每次数分钟至局部皮肤发热为止,用揉擦按摩的方法加强局部的摩擦及运动,以迅速改善局部的血液循环。     使用中药外泡 可用当归芍药桂枝细辛甘草木通生姜大枣,煮水外泡手足易患冻疮部位,可以防止冻疮发生。(艳萍)       【链接】长冻疮的原因     年龄原因 长冻疮与年龄有一定关系。一般儿童、少年易发生冻疮,青壮年次之,老年人是不易出现长冻疮的情况。儿童与少年受到寒冷刺激后,皮下小血管收缩反应相对强烈,容易出现血液瘀滞和局部血液循环不良,从而诱发冻疮。     体质弱与血液循环差 体质强弱与血液循环状况也会影响到冻疮发生。末梢血液循环较弱的人群,局部皮肤对寒冷的适应性、耐受性、抵抗力差的人,经不起寒冷的刺激,易诱发冻疮。     长时间不动 运动少、活动少的人也容易诱发冻疮。身体活动少容易使得手脚等肢体部位的血液循环较差,加上身体的抗寒能力弱,易长冻疮。     不注意保暖 无论是身体的保暖还是手脚耳朵等局部的保暖都应该做好,否则就容易导致血液循环不畅,从而导致长冻疮

免责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或书刊,仅用于学习与交流。文中涉及的药物(疗法),仅提供一些思路,请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治疗,切勿擅自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