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第三十卷-肠痈门


(附:胃脘痈

  夫肠痈者,乃阴阳偏胜,喜怒无时,伏于脏腑之中,结在肠胃之内,血凝气滞,回旋失度,不能通行,聚结成痈,致生肿痛。孙真人云:卒得肠痈而不晓其病候,错则杀人。其病初起,觉腹中微痛,小腹肿而强抑之则痛,小便涩似淋,时时汗出,复恶寒,其身皮甲错,腹皮紧急,如肿之状,按之濡。或发热无汗,洒淅恶寒,皆其候也。其脉洪数者,为有脓也,可下。脉迟紧者,未有脓,不可下也。甚者腹胀,转侧有水声,或绕脐生痈,汁从脐出,或大便下脓血,或一足不能举。凡此皆为恶候。胃脘痈者,经曰:胃脉沉细,沉细者气逆,逆者人迎反盛,则热聚于胃口而不行,故胃脘为痈也。治法亦与肠痈颇同,初以疏利之药导其滞,次以排脓消毒托里之药调之。此其大法也。

  《脉经》问曰:羽林妇何以知肠有脓,师曰:脉滑而数,滑则为实,数则为热,滑则为营,数则为卫,卫数下降,营滑上升,营卫相干,血为败浊。小腹痞坚,小便或涩,或自汗出,或复恶寒,脓为已成,设脉迟紧,则为瘀血,血下即安。

  薏苡附子败酱散

  治身甲错,腹皮急,如腹胀,本无积聚身热脉数者。

  附子(炮,二分)  败酱(五分)  薏苡(一钱)

  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顿服,小便当下而愈。

  《三因方》

  薏仁  附子(同前)  败酱(一两二钱五分)

  每用四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渣,空心服。

  《千金》大黄牡丹汤

  治肠痈小腹痞坚,或偏在膀胱左右,其色白,坚大如掌,热,小便自调,时自汗出。脉迟坚者,未成脓,可下之,当有血。脉数则脓已成,不复可下。

  大黄(四两)  牡丹皮(三两)  芒硝(二两)  冬瓜仁(一升)  桃仁(五十枚)

  上水五升,煮一升,顿服,当下脓血。  无择薏苡

  肠痈腹中痛烦躁不安,或胀满不食小便涩,妇人产后虚热,多有此病,纵非痈,但疑是者便可与。或有差,亦无妨。

  冬瓜子(四两)  薏苡(五两)  牡丹皮  桃仁(各三两)

  如无冬瓜仁,以瓜蒌仁代之。每服五钱,水煎服。姚氏去桃仁,用杏仁。崔氏加芒硝二两。

  《医案》曰:女子腹痛,百方不治,脉滑数,时作热,腹微急。孙尚诊曰:腹痛,脉当沉细,今脉滑数,此肠痈也。以云母膏一两作丸,如梧桐子大,用牛皮胶熔化,温调胶水吞丸子下,饷时服尽,下脓血一盆而安。

  昔一妇人,肠中痛不可忍,大便小便中出。杨吉老之婿生诊之,曰:夫芤脉见于寸部者,乃积血在胸,今芤见于关,乃肠生痈也。乃出云母膏,作百十丸,煎黄芪汤吞下,利脓血数升而安。

  上肠痈五方,丹溪所集也。前三方置于篇首者,盖亦肿疡泻利例也。后二方用胶、黄芪煎汤吞药者,乃溃疡补例也。

  四圣散(一名神效瓜蒌散

  治肠痈痈疽五发乳痈便毒,服之神应。

  大生瓜蒌(一枚,去皮)  粉草(研末,四钱)  乳香(研末,一钱)  没药(研末,三钱)

  上用好二大碗,慢火煎至一碗,分作二次,两日服尽。大便顺,导恶物,妙。若干瓜蒌,则用两枚。若疾甚者,再服,以退为度。此方极佳。

  牡丹皮散

  肠痈冷症,腹濡而痛,时时利脓。

  丹皮  人参  天麻  白茯  黄芪  木香  川归  桃仁(去皮、尖)  川芎  官桂(各三分)  白芷  薏仁  甘草

  上用水煎,温服

  梅仁汤

  肠痈里急隐痛,大便闭涩。

  梅核仁(四十九枚,去皮、尖)  大黄(三两)  牡丹皮(一两七钱五分)  冬瓜仁(四两)  芒硝(二两半)  犀角,一两半)

  每服七钱,水煎服,下利脓血三两行为度。

  神仙蜡矾丸

  治肠痈,神妙。此药不拘老幼,皆可服之。无不取效。最止疼痛,不动脏腑。乃内托之药也。(方见痈疽门。)

  丹溪曰:肠痈大肠热积死血流注桃仁承气汤连翘秦艽。近肛门破入风者,难治,用防风之类。

  河间射干汤

  治胃脘痈人迎脉逆而盛,嗽脓血,营卫不流,热聚胃口成痈。

  栀子仁  赤茯苓  射干(去毛)  升麻(各一两)  赤芍(一两半)  白术(五钱)

  每服五钱,水煎,将熟入生地黄一合半合,再煎,温服不拘时。

  复元通气散

  治诸气涩,耳聋腹痈便痈,疮无头,止痛消肿。

  青皮  陈皮(各四两)  甘草(三寸,半生,半炙)  穿山甲(炒)  瓜蒌根(各二两)  金银花(一两)  连翘(一两)

  上为末,热调下。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