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全国中草药汇编》:肾蕨

实际拼音: Shèn Jué
来源: 骨碎补肾蕨属植物肾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 (L.)Presl,以全草块茎入药。全年可采,洗净晒干或鲜用。
性味: 甘、淡,微涩,凉。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宁肺止咳,软坚消积。用于感冒发热咳嗽,肺结核咯血痢疾,急性肠炎,小儿疳积,中毒性消化不良,泌尿系感染;外用治乳腺炎,淋巴结炎。
用法用量: 块茎或全草0.5~1两;外用适量,鲜块茎或全草捣烂敷患处。

《中华本草》:肾蕨

出处: 出自《广西药植志》。
实际拼音: Shèn Jué
英文名: Tuberous Sword Fern,Tuberous Sword Fern Rhizome, Herb of Tuberous Sword Fern
来源:

药材基源:为肾蕨科植物肾蕨的根茎、叶或全草。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Nephrolepis auriculata(L.)Trimen[N.cordifolia(L.)Presl]

采收和储藏:全年均可挖取块茎,刮去鳞片,洗净,鲜用或晒干。或夏、秋季采取叶或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植株高达70cm。根茎近直立,有直立的主轴及从主轴向四面生长的长匍匐茎,并从匍匐茎的短枝上生出圆形肉质块茎,主轴与根茎上密被钻状披针形鳞片,匍匐茎、叶柄和叶轴疏生钻形鳞片。叶簇生;叶柄长5-10cm;叶片革质,光滑无毛,披针形,长30-70cm,宽3-5cm,基部渐变狭,一回羽状;羽片无柄,互生,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似镰状而钝,基部下侧呈心形,上侧呈耳形,常覆盖于叶轴上,边缘有浅齿;叶脉羽状分叉。孢子囊群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先端;囊群盖肾形。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土生或附生于海拔300m左右的林下、溪边、树干或石缝中。

资源分布:分布于华南、西南及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南等地。

性状: 性状鉴别 块状茎球形或扁圆形,直径约2cm;表面密生黄棕色绒毛状鳞片,可见自根茎脱落后的圆形疤痕,除去鳞片后表面显亮黄色,有明显的不规则皱纹;质坚硬。叶簇生;叶柄略扭曲,长6-9cm,下部有亮棕色鳞片;叶轴棕黄色,叶片常皱缩,展平后呈线状披针形,长30-60cm,宽3-5cm,一回羽状分裂;羽片无柄,披针形,长约2cm,宽约6mm,边缘有疏浅钝齿;两边的侧脉先端各有1行孢子囊群。气微,味苦。
化学成分: 块根中含有羊齿-9(11)-烯[(fern-9(11)-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里白烯(diploptene),β-谷甾醇-β-D-葡萄糖甙(β-sitosteryl-β-D-glucoside),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yl-palmitate)和环鸦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地上部分含红杉醇(sequoyitol)。全草还含有24-乙基胆甾醇[24(α)-ethyl-cholesterol],24-甲基胆甾醇(24-methylcholesterol),24-乙基胆甾-5,22-二烯醇(24-ethylcholest-5,22-dienol)和胆甾醇(cholesterol)及痕量24-甲基胆甾-5,22-二烯醇(24-methylcholest-5,22-dienol)。
性味: 甘;淡;涩;凉
归经: 肝;肾;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通淋止咳;消肿解毒。主感冒发热;肺热咳嗽黄疸淋浊小便涩痛泄泻痢疾带下;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淋巴结炎;体癣;睾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全草或根茎捣敷。
各家论述:

1.《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治刀伤,吐血淋浊不孕

2.《四川中药志》:治乳痈及产后乳肿

3.《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气。

4.《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肺热咳嗽蜈蚣咬伤汤火伤,小儿疳积,淋巴腺结核


《中药大辞典》:肾蕨

出处: 《广西药植图志》
实际拼音: Shèn Jué
别名: 圆羊齿(《广州植物志》),天鹅抱蛋(《广西药植图志》),凤凰草圆蕨(《南宁市药物志》),蜈蚣蕨水槟榔冰果草(《贵州民间药物》),篦子草梳篦草(《四川中药志》),飞天蜈蚣金鸡孵蛋神仙对坐草(《泉州本草》),蜈蚣草石上丸石黄皮(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凤凰蕨(《广西中草药》),何汗蕨蛇蛋参(《云南中草药》),金鸡尾(《福建中草药》)。
来源: 骨碎补科植物肾蕨全草。全年可采。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根茎近直立,常生育扁圆形的肉质块茎。鳞片线形至披针形,黄褐色,透明。叶簇生,革质,长约65厘米,宽5~7厘米,线形至披针形。基部渐狭,1回羽状复叶;羽片无柄,互生,似镰状而钝,基部下侧呈心形,上侧呈耳形,且常盖覆叶轴之上,边缘有钝锯齿,叶脉羽状分枝;基部的羽片排列较疏,退化,短而略呈三角形,通常不生孢子囊;孢子囊群着生于侧脉上部分枝的顶端;孢子囊群盖肾形;孢子椭圆肾形。

本植物的块茎(马骝卵)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生境分布: 生山岩、溪边等阴湿处。分布西南、华南、海南岛、台湾等地。
性味:

苦辛,平。

①《贵州民间药物》:"性平,味苦,无毒。"

②《四川中药志》:"性温,味淡辛,无毒。"

③《泉州本草》:"味甘辛,性平而涩,无毒。"

归经: 《泉州本草》:"入肝、肾、胃、小肠经。"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消肿,解毒。治黄疸淋浊小便涩痛痢疾,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

①《贵州民间药物》:"清热。治刀伤,吐血淋浊不孕。"

②《四川中药志》:"治乳痈及产后乳肿。"

③《泉州本草》:"清热解毒,利小便。治湿热黄疸小便不利反胃噎膈,疝气。"

④《广西实用中草药新选》:"治肺热咳嗽蜈蚣咬伤汤火伤,小儿疳积,淋巴腺结核。"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2~5钱(鲜者1~2两)。外用:捣敷。
复方:

①治淋浊小便点滴,疼痛难忍:蜈蚣蕨(干用)五钱,杉树尖二十一颗,夏枯草五钱,野萝卜菜四钱。煨水对白糖吃。(《贵州民间药物》)

②治刀伤:蜈蚣蕨嫩叶捣敷。(《贵州民间药物》)

③治乳房肿痛:肾蕨嫩茎叶,捣绒敷。(《四川中药志》)

④治湿热黄疸圆羊齿干全草五钱至一两。水煎服。

⑤治噎膈反胃圆羊齿干全草研末三钱。每日三次,冲服

⑥治久痢圆羊齿鲜叶三两。捣烂,加米泔水调匀绞汁取。(④方以下出《福建中草药》)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