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中药大辞典》:白刺花

出处: 《贵州草药
实际拼音: Bái Cì Huā
别名: 白花刺(《贵州草药》),苦刺花(《文山中草药》)。
来源: 为豆科植物白刺花。夏季采收。
原形态: 矮小灌木,高1.2米左右。树皮灰褐色,多疣状突起;枝条棕色,近于无毛,具锐刺。单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1~21枚,长倒卵形,长7~12毫米,宽4~7毫米,先端微凹,有小刺尖,基部圆形,全缘,下面疏生平伏的白毛。总状花序着生于老枝顶;花疏生而下弯,约6~12朵,白色或蓝白色,有短花梗;萼小,杯形,5浅齿,紫蓝色;花冠长1.5厘米,旗瓣倒卵状至匙形,龙骨瓣基部有钝耳。果长3~6厘米,粗约5毫米,串珠状,有长嘴,密生白色平伏长柔毛,节3~5个。种子椭圆形。花期3~5月。
生境分布: 生于山坡路旁灌木丛中或草坡。分布云南、四川、贵州,陕西、甘肃、河南、山西、河北等地。
性味:

①《贵州草药》:"性平,味苦。"

②《文山中草药》:"味苦,性寒。"

功能主治:

①《贵州草药》:"清热,凉血解毒。治鼻血,便血。"

②《文山中草药》:"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治痢疾膀胱炎,血尿,水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5钱。外用:捣敷。
复方: 便血白花刺根、苦参各三钱。煨水服。(《贵州草药》)
备注: 本植物的叶(白刺花叶)亦供药用,另详专条。

《中华本草》:白刺花

出处: 出自《贵州草药》。
实际拼音: Bái Cì Huā
英文名: Root of Vetchleaf Sophora
别名: 白花刺苦刺花
来源:

药材基源:为豆科植物白刺花Sophora davidii(Franch.)的花。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Sophora davidii(Franch.)

采收和储藏:3-5月花未放足时采收,鲜用或晒干。

原形态: 白刺花 灌木,高1-2.5m。树皮灰褐色,多疣状突起,枝条棕色,近于无毛,具锐利。奇数羽状复叶,互生,长4-6cm;小叶11-21枚,椭圆形或长卵形,长5-8mm,宽4-5mm,先端圆,微凹而具小尖,基部近圆形,全缘,两面疏被白色平伏的短柔毛。总状花序生于小枝顶端;花流生而下弯,约6-12朵,白色或蓝白色,有短花梗;萼钟状,5浅裂,紫蓝色,密生短柔毛;花冠蝶形,旗瓣匙形,反曲,龙骨瓣2瓣分离,基部有锐耳;雄蕊10,离生;心皮纤细,有毛。果细长,串珠状,有长喙,密生白色柔毛。种子1-7颗,椭圆形。花期3-5月,果期6-8月。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山坡路旁灌木丛中或草坡。

资源分布:分布于西南及河北、陕西、甘肃、江苏、浙江、河南、湖北、广西等地。

性味: 味苦;性凉
归经: 肝;膀胱经
功能主治: 清热解暑。主暑热烦渴
用法用量: 内服:泡,1-3g。
各家论述:

1.《贵州草药》:清热,凉血解毒。治鼻血,便血

2.《文山中草药》:清热解毒利湿消肿。治痢疾膀胱炎,血尿,水肿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