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参考H5版入口

脾胃论治


脾胃皆属土,脾为己土,胃为戊土,而脏腑分焉。脾为脏,胃为腑,凡脏主守,腑主通,脏阴而腑阳也。

经言胃为水谷之海,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故胃主纳,脾主运,胃喜凉,脾喜燥,昔人每多混治,惟叶氏医案,谓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阳土,得阴始安;以脾喜刚燥,胃喜柔润也。仲景急下存津,其治在胃;

东垣大升阳气,其治在脾。又言五脏以守为补,六腑以通为补,卓然有见。岫云华氏,称其议论越出千古,其叙叶案曰∶《脾胃论》莫详于东垣,其补中益气、调中益气升阳益胃诸汤,以劳倦内伤为主,故用人参、黄 以补中,白术苍术温燥升麻柴胡升下陷之清阳陈皮木香理中宫之气滞,以太阴恶湿,而病患胃阳衰者居多,用之得宜,效如桴鼓。若脾阳不亏,胃有燥火,则当用香岩养胃阴之法。凡病后热伤肺胃津液,以致虚痞不食舌绛嗌干,烦渴不寐,便不通爽,此九窍不和皆胃病,岂可以 、术、升、柴治乎。

故先生必用降胃之法,所谓胃宜降则和者,非辛开苦降,亦非苦寒下夺,以损胃气不过甘平或甘凉濡润以养胃阴,则津液来复,使之通降而已,此即宗《内经六腑传化物而不藏,以通为用之理也。故治胃阴虚,不饥不纳,用清补,如麦冬沙参玉竹杏仁白芍石斛茯神粳米麻仁扁豆子。治胃阳虚,食谷不化,用通补,如人参益智陈皮、浓朴、乌药茯苓、生术、地栗粉、半夏韭子生姜黄米。治脾阴虚,胸嘈便难,用甘润,如甘草大麦仁、白芍当归杏仁麻仁红枣白蜜。治脾阳虚吞酸嗳腐,用香燥,如砂仁丁香、炒术、神曲麦芽干姜。如四君、六君、异功,凡守补皆脾药。

治脾胃阳虚,运纳俱少,食已欲泻,用升降法,如补中益气汤茯苓益智木瓜,或益黄散。治湿伤脾胃,用平胃散,或清暑益气汤加减。治中气虚,用补中益气汤麦冬五味子。治饥伤,痛而纳食稍安,病在脾络,因伤饥饿而得,当甘缓以养脾营,当归建中汤。治食伤伤食恶食腹痛作饱,当分消胃土,用生益智草果广皮茯苓鸡内金、炒楂肉、神曲煨姜。病后调理脾元,参苓白术散,或六君子汤。其分治合治,于病情尤为允惬者矣。

白术炒用则守,生用则和。甘草炒用则补,生用则泻火。上方分列脾胃,大抵脾脏以守为补,胃腑以通为补,脾宜升运,胃宜通降也。其方治与饮食症参观,则备矣。

  附方


〔补中〕补中益气汤 见一卷中风

〔调中〕调中益气汤补中益气汤去归、术,加木香苍术

〔升阳〕升阳益胃汤 六君子加 芍 羌 独 防 柴连 泽泻 姜 枣

〔补脾〕四君子汤 参 苓 术 草 加陈皮,名异功散,再加半夏,名六君子汤

脾阳益黄散 陈皮(一两) 青皮 诃子炙草(各五钱) 丁香(二钱)

利湿平胃散 见一卷湿。

〔祛暑〕清暑益气汤 见一卷暑。

饥伤当归建中汤 饴 草 姜 枣 当归

〔病后〕参苓白术散 参 苓 术 草 山药 扁豆 莲子 桔梗 砂仁 薏仁

〔脾肾〕蟠桃果 芡实 莲子 核桃 熟地 枣肉 用猪腰子掺入茴香末,蒸熟去膜,同药捣成饼。

胃火安胃饮 黄芩 石斛 泽泻 木通 陈皮 楂肉 麦芽 若热甚去后三味,加 石膏 生地麦冬

〔脾湿〕半夏枳术丸 半夏

和胃养胃汤 人参 藿香 浓朴 苍术(各一钱) 茯苓(钱二分) 陈皮(钱五分) 草果 炙草(各六分) 加乌梅(二个) 生姜(三片) 水煎。

  脾胃脉案


张 髫年寒热肢冷,食少便泻,尚作疟治,遂神疲色惨,脉沉,须防慢惊,急理脾阳。先用理中汤,少加附子,手足乃温。专用异功散,加莲、枣理脾,热减泻止。

胁痛吞酸已止,肝火悉平,但中脘气窒,口燥不知饥,右脉欠和,胃阴未复。用沙参麦冬花粉当归白芍、栝小麦、蔗汁。三服得平。

姜 左脉浮而钩,右弦缓,脘中久痛,纳食稍缓,乃饥伤脾络所致。经言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勿用平肝,克伐生气。潞参当归须、白芍饴糖红枣甘草牡蛎粉、糯稻根须降香末。数剂而安。


上一篇:脱症论治 下一篇:饮食症论治

相关链接